游戏技术首次运用于世界遗产申报 当北京中轴线插上“数字翅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7 07:55

近期,历经岁月沉淀与文化洗礼的“北京中轴线”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又一璀璨明珠,这也是中国拥有的第59项世界遗产,标志着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在当代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这一古老的世界遗产正持续焕发新的魅力。探索中轴线数字资源多元化场景应用,搭建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邀请公众“云端”守护中轴……近年来,北京不断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赋予了无限可能。

数字化呈现 

数字世界再现中轴线恢宏盛景

3bt1_b.jpg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发展至今逾700年的历史,它纵贯北京老城,北端钟鼓楼,南端永定门,全长7.8公里,是一组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城市建筑群。作为北京老城的灵魂与脊梁,一直以来,北京中轴线统领着北京城市的空间格局与城市功能,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

文物并非静止的物品,而是文化的载体,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文物与新时代融合新生的关键。为加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北京市联合腾讯、科大讯飞等企业以数字引擎、三维重建、场景码、区块链等数字科技为抓手,通过创新公众化的发展模式、创新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以及创新运营化的反哺模式,有效推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活化利用与创新传承,取得明显成效。

7月27日晚,在印度新德里国际会展中心“中轴之夜,光耀古都”活动上,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公司历时3年打造的“数字中轴·小宇宙”,作为数字化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成果,也向全球正式发布上线。

进入“小宇宙”后,人们能看到北京雨燕从北向南飞过北京中轴线上15个遗产要素,用户化身游戏中的青年,背上背包,在导游的指引下,从先农坛开始,寻找中轴线的魂;也可以跟随“玄鸟”,俯瞰北京中轴线,看清朝皇帝在先农坛、太庙举行祭祀仪式,可以亲手体验正阳门城楼的搭建;人们还可以尝试把社稷坛的五色土放到对应的正确位置……这是全球首次将游戏技术运用到世界遗产申报。

“数字中轴·小宇宙”基于最新的中轴线研究和保护成果,采用高清照扫、游戏引擎、Physion Groom(实时头发物理模拟技术)、SmartGI(实时动态全局光照方案)、云游戏、PCG程序化内容生成等技术,对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进行了精细还原再现,结合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能力来生成超大规模的地形、植被和建筑群。

据了解,腾讯“数字中轴”团队先后完成了对先农坛、钟鼓楼和万宁桥等遗产点的高清拍照、扫描,通过开发“北京中轴线”官网、“云上中轴”小程序等一系列产品,在数字世界再现了北京中轴线恢宏盛景,打造了全球首个超大型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沉浸互动体验,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中轴文化的普及。

数字化管理

用数据提升遗产保护水平

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中轴线遗产区和缓冲区“全景图”上,221个文物保护单位、33个历史文化街区、1000多条传统胡同,甚至8000多棵古树名木,全都一目了然。加强遗产日常监测、切实提升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重要任务之一。鉴于此,申遗办协助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开发了中轴线遗产监测平台,采集中轴线遗产区的遗产本体、风貌、环境和管理等信息,进行预防性监测,针对遗产区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灾害执行紧急应对措施。

经过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监测平台于2023年5月成功启用,基本上实现了实时监测中轴线遗产本体的变化,识别潜在风险,预防险情发生,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也是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与之配套的相关监测方案也十分细致,涵盖了遗产保护状况、可持续发展、遗产治理、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共5方面,并细化为17大类69项,未来将精细化开展监测工作。

2023年8月,国际专家在现场评估中表示,北京中轴线监测平台首屈一指、功能全面,对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2023年,监测平台被选为首批5G+智慧城市应用试点项目。北京中轴线监测平台已经积累了约3TB的数据,部分不涉密可共享数据已经完成了全国首笔空间数据交易,对推动首都数字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数字城市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该平台还将逐步迭代完善,为保护中轴线提供更精细、更立体、更全面的技术支持。

加强档案管理,目的在于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决策管理提供支撑。目前,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已建立遗产构成要素的基本台账和档案。经过三年的持续建设,已收集整理的档案主要类型包括:中英文国际宪章、公约、准则,国内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监测工程、文物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传统、历史建筑辑录以及北京中轴线相关历史影像、历史测图、高清卫星影像、调查图片及全景照片,北京中轴线相关电子书籍、纸质书籍、研究文献、期刊杂志和历史舆图等。

数字化利用

古老文物与沉浸式展陈结合

近年来,中轴线相关的数字产品也在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这条“线”的认知,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中轴线、触摸厚重历史。例如,结合“元宇宙”概念的“中轴元计划”项目,通过NFT数字藏品、短视频及精品图文,为公众供给沉浸式、高互动的传统文化内容。新上线的云上中轴小程序集成中轴线地图导览、AI知识问答以及典藏三大功能,引导公众领略古都北京中轴线壮丽美景,真正实现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利用。

中轴线上,相关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的实践也早已开展起来。例如,鼓楼展陈“时间的故事”以新型的沉浸式数字展和丰富的交互体验与观众见面,生动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的魅力,成为数字化赋能文物焕新的实践典范。与钟鼓楼近在咫尺的宏恩观通过积极探索,让文化、艺术、科技叠加进入传统建筑空间,也打造出中轴线数字馆、中轴线主题书店、中轴线主题邮局、宏恩观历史文化展馆等文化消费场景。此外,北京市文物局(申遗办)正在研究推进先农坛整体活化利用方案编制及庆成宫保护利用试点工作,计划将先农坛地区打造为展示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窗口。

数字化保护

“数字打更人”共同守护中轴线

古时的打更人巡夜报时,也提醒防火防盗。今天的“打更人”,无论老人、儿童,都能化身成为中轴线的守护者,社会力量也顺畅参与到日常遗产监测工作中。自2023年7月起,北京市文物局(申遗办)联合腾讯、未名文博等机构启动了“数字打更人”项目,旨在鼓励公众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用数字化的方式对中轴线遗产进行巡检巡查,让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社会力量通过微信扫描遗产点界桩二维码,或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对身边建筑、文物拍照,形成的数据可同步实时传送到遗产监测平台。

该项目创新性地为公众提供了参与中轴线保护的平台。去年短短一个暑假,“数字打更人”就汇集了7000条巡检数据图片,其中多数由10—16岁的青少年参与完成。目前,“数字打更人”已成为各遗产点专业巡检的重要辅助手段,形成了“公众化+专业化”融合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公众对北京中轴线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标志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老城整体保护进入新阶段。未来,北京将继续积极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通过“数字中轴”建设全面赋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探访

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成热门打卡地

1bt2_b.jpg

“暮鼓晨钟”,引发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声音的震动,还有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2022年8月,鼓楼展陈“时间的故事”正式投入试运营,如今已经两年时间。展陈以新型的沉浸式数字展和丰富的交互体验与观众见面,生动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的魅力。2023年,钟鼓楼“时间的故事”荣获北京市优秀展览,成为文物活化利用的成功典范。如今,东城区还通过引入社会化运营模式打造全新钟鼓楼品牌,让鼓楼变得更有味、更有颜、更有范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北京钟鼓楼(鼓楼、钟楼)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作为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钟鼓楼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既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并始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钟鼓楼以时间文化为内核,策划搭建了“3+3+3”的九系精品内容矩阵。即,3大文化展示内容——“击鼓鸣钟”系列仪式活动、中国时间文化展览、天涯共此时——全国钟鼓楼多地联动活动;3大文旅融合数字焕活内容——钟鼓时间妙会、沉浸式剧情研学、沉浸式AR剧情导览;3大特色衍生内容——中国时间主题特色的茶饮空间、钟鼓楼“中国时间大系列”文创、夜游钟鼓楼延时体验。通过该策划设计,北京钟鼓楼被打造成为集合文旅推介、节气生活的文化创意集合地。

走进鼓楼,在沉浸体验、虚实结合之中,这座古老的建筑正给人以全新的体验。在鼓楼一层,经过修缮的7个券洞空间被充分利用,呈现一场名为“时间的故事”的展览。序厅、“北京时间”、“时间建筑”、“中国时间”、“我的时间”、“发现中轴线”6个主题展厅和中心券洞沉浸展厅沿展线分布,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辅助展品和装置,12个交互体验展项和6个数字影片。

在“北京时间”展厅,钟鼓楼作为古代司时中心的功能地位显现。观众可以在悬浮于空中的“报时更鼓”和“永乐大钟”前,体验虚拟击鼓、撞钟,理解“暮鼓晨钟,鼓为号令,钟为传声”的内在联系。“四九城里听钟声”展项前,观众可以选择收听乾隆京城图中不同位置的钟声大小,感受当年“钟声十里,莫不耸听”的盛况。

在“时间建筑”展厅,一组玻璃展柜里,1986年钟楼修缮时从正脊脊筒中取出的“宝匣镇物”首次揭开面纱,与公众见面。“镇物”种类丰富,不仅有五色宝石,金、银、铜、铁、锡五色元宝,还有五色丝线、绢和五谷杂粮等等。

此外,在“中国时间”展厅,以鼓楼使用过的计时器具为载体,展示了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细解日晷、铜刻漏、碑漏、时辰香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读懂箭尺、十二时辰和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智慧。

而鼓楼二层则为“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面积约600平方米,展品包括25面报时更鼓、铜刻漏、碑漏、时辰香、日晷等中国古代计时仪器。

除了设置室内光影秀、数字互动展之外,钟鼓楼在持续的活化利用中变得越来越时尚:举办“我在鼓楼”生活节、观看传统皮影戏、逛非遗微市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大量的市民和游客走进鼓楼、触摸历史。

pE46_b.jpg

根据东城区文旅局在2023年发布的数据,经过本次改陈,鼓楼的客群构成呈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其中75%为“90后”、“00后”及亲子家庭。展陈开展仅半年,就在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有了超过1万条原创内容,获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形成了“打卡鼓楼”的现象级热点;在带动消费方面,鼓楼文创消费的转化率超过10%,以展览为平台,夜场发布会、文化沙龙的引入成功启动鼓楼夜经济场景;周边地区集合展览,推出鼓楼打卡旅游路线、周末创意集市,带动塑造街区形象、制造街区热点、促进街区消费,游客量提升近200%。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郭谦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密云朝阳两区中学生携手“探寻中轴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3
北京中轴线:城市之脊、文化之脊、发展之脊
人民日报 2024-07-29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市民钟鼓楼前快闪欢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钟鼓楼下欢歌笑语 庆祝中轴线申遗成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北京完成中轴线核心遗产文物修缮,数字化应用让文物“焕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全景追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之旅——12年申遗保护之路让北京亮出中轴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当寒假遇上春节,中小学生中轴线上“品读”古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2-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