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中关村分园改革提升发展情况的报告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意见建议。一直以来,中关村园区在强化基础研究、 产业规划布局、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集聚国高新企业1.96万家、独角兽企业92家,2023年分园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8.7万亿元。
中关村历经多次空间范围调整,形成了“一区多园”发展格局。目前,各分园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开新局面。结合各分园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实际,本市首次差异化确定分园主导产业,引导各分园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协同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出台人工智能策源地和通用人工智能政策,进一步形成以海淀园为核心,辐射亦庄园、朝阳园等区域的产业布局。实施新一轮医药健康行动计划,联动海淀、昌平、大兴、亦庄四园“北研南产”布局。印发商业航天、无人机、氢能等政策,支持亦庄园“火箭大街”、海淀园“卫星小镇”和延庆园无人驾驶航空国家示范区等建设,推动大兴园与房山园、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与房山氢能产业园牵手合作。发布未来产业发展方案,支持相关分园加速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
报告指出,各分园产业空间承载能力迈上新台阶。2021—2023年,各分园累计新增产业空间载体852.7万平方米,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6项,总投入95.86亿元。2023年,各分园提供各类专家公寓等人才住房8038套,配备公租房62160套。海淀园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项目加速推进。昌平园落成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朝阳园嘉会国际医院一期实现开工。亦庄园采用名校办分校模式建成10余所中小学,提供基础教育学位20000余个。各分园设置39个政务服务大厅、42个代办政务服务点、481个政务服务终端。
科技企业接续培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其中,聚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出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和创新联合体组建指引,推动领军企业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靶向破解“卡脖子”难题。发布“独角兽十条”政策,建立完善服务管家机制,协调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入学、投融资等企业发展诉求,培育独角兽企业9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15家。
本市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加大全周期支持力度。面向9个区下放评审权限,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试点,申请时间较常规流程压缩80%以上。2023年,中关村示范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96万家,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1.5%。2023 年,中关村新注册科技型企业达5.15万家,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35.1%,新注册科技型企业超千家的分园由5个增加至13个。
建议:
要聚焦园区特色化、人才等问题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虽然中关村分园改革提升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距离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发展的统筹作用发挥不够好,产业发展特色不突出,人才吸引力不够大,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服务能力不够强,开放合作整体水平不够高等。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要优化空间布局,分类推动分园产业高质量特色发展。要抓集群培育,做大特色产业规模。细化落实“一园一方案、一特色”,聚焦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定位和未来产业新赛道,明晰各园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围绕各园产业特色,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壮大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高成长高价值型企业,激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覆盖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矩阵,持续壮大企业规模。探索政府基金加大对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导支持模式,增强企业在中关村发展的属地“粘性”,实现发展利益共创共享。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要坚持人才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其中,要建立园区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快速发现、引进、落地机制,制定青年科技人才专项支持和培养计划,深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加强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建设,加快吸引集聚各级各类人才。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强化人才支持保障,便利国际人才出入境,加快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营造“类海外” 发展环境吸引国际人才扎根。聚焦青年人才最为关注的落户、住房等刚需,出台更多实质性举措,以一流服务吸引人才,让人才在中关村安心发展,实现人才最大价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