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基金降费潮来临,且“打折”力度更甚,多只基金直接将费率降至“腰斩”线以下,有基金甚至将申购费率打两折。
打折力度更大外,此次降费波及面也更广。主动权益类基金外,部分固收类、货币类基金也纷纷降费。
分析人士认为,吸引投资者、顺应监管要求,均是大批基金降费的重要原因。对于迷你基金来说,通过降费吸引投资者从而扩大规模,也不失为一种“保壳手段”。
主动权益、货币、债券基金齐降费
此前工银瑞信基金发布公告称,调低工银红利优享基金的管理费率,管理费年费率由1.0%调整至0.6%。
值得关注的是,早在去年5月,工银红利优享已实施了一次降费,彼时将管理费年费率由1.5%调整至1.0%,托管费年费率由0.25%调整至0.2%。最新降费后,该产品管理费率已达到主动权益类红利策略产品的最低水平。
除了工银红利优享外,年内工银瑞信基金还对多只产品实施了降费,如3月将工银瑞兴一年定开纯债托管费年费率由0.15%调低至0.10%;2月将工银沪深300ETF的管理费年费率由0.45%调低至0.15%,托管费年费率由0.1%调低至0.05%,将工银沪深300ETF联接的管理费年费率由0.45%调低至0.15%,托管费年费率由0.1%调低至0.05%,C类基金份额的销售服务费年费率由0.25%调低至0.1%等。
对此,工银瑞信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基金产品下调相关费率,不仅降低了投资者成本,也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和获得感,提升投资者体验。
相较工银瑞信,长城基金旗下产品打折费率更甚。
6月21日长城基金发布公告称,自6月24日起,降低长城久益灵活配置混合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C类基金份额销售服务费率和A类基金份额申购费率等。
其中管理费年费率由1.20%调整为0.40%;C类基金份额销售服务费年费率由0.60%调整为0.20%;A类基金份额的申购费率方面,申购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由1.5%降低至0.4%;申购金额在100万元至300万元的由1%降低至0.2%,相当于打两折;基金托管费年费率由0.20%调整为0.12%。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材料发现,0.4%的年管理费率水平,几乎可以算得上是灵活配置型基金中的最低一档。
值得注意的是,长城久益灵活配置混合是一只迷你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股票仓位为65.31%,为偏股票投资的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基金规模为1712.8万元,低于清盘线要求的5000万元,且已经连续多个季度末规模低于5000万元。
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表示,通过降费吸引投资者,从而扩大产品存续规模,也是“保壳”的一种手段。
除上述两只产品外,国寿安保稳吉混合、泰信互联网+主题灵活配置混合、新华丰利债券、汇添富安心中国债券、银华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等多只产品费率的调降幅度都在50%及以上。
近期降费的基金中还出现了货币类基金的身影。中银证券现金管家货币自6月19日起,调低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管理费年费率由0.30%调低至0.20%,托管费年费率由0.08%调低至0.05%;金元顺安金通宝货币自6月17日起,管理费年费率由0.25%调低至0.15%。
基金公司该如何应对降费
为何多只基金大比例降费、且范围持续扩大?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股票市场持续回调,基金公司之间为了争取规模而推出降费措施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而且部分基金产品出现同质化情况,也使得基金公司在费率设置上面临更大压力。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负责人孙恩祥认为,除了吸引投资者外,基金公司降费另一大原因是顺应监管要求。
“监管层指导基金行业稳妥有序开展费率机制改革,支持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业机构合理调降基金费率。”孙恩祥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降费对于基金公司营收影响早在2023年财报中就已体现。
整体来看,多数公募基金公司在2023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排名前十的公募中,下滑最多的是汇添富基金,净利润同比减少了32%,其次是工银瑞信,同比减少27.48%,交银施罗德净利润同比也减少了24%。
除市场波动影响外,分析人士认为,自2023年7月开始的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到去年年底,绝大多数公募的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率已经从1.5%降至1.2%),直接影响了传统的主动权益大厂的营收。
如今再次降费,公募们又该如何保障公司营收。
孙恩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降费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基金公司的收入,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基金公司需要通过减少出差费用、办公成本等非必要开支,以满足在投研、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创新上投入支持,从而维持公司正常运营和盈利。
李一鸣则认为,从根本上看基金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立足于提升投资者对公募基金信任和获得感,例如提高基金的中长期业绩表现,这需要基金公司持续提升团队的整体投研能力。
此外,基金公司在提升投资者体验上也有改进空间:基金公司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具体包括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根据投资者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来匹配相应的资产配置策略,帮助投资者理解基金的投资策略、风险收益特征以及适应的市场环境。(徐宇)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