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消费乱象调查:有的收了钱不发货有的非法推荐股票
法治日报 2024-03-26 09:29

花2000多元在“粉丝群”订购了一款高仿迪奥的包,结果一周也没有收到货,想找卖家咨询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踢出群聊,这让北京市民辛女士懊恼不已。

前段时间,辛女士频繁刷到一类直播:主播穿着各大品牌的衣服,拎着品牌包,在直播间展示,但不会开口介绍产品,只有主播助理在评论区刷屏称“不是专柜几千买不起,而是直播间零头更有性价比”“怎么买?点主播头像,点关注,进粉丝群”。

辛女士通过屏幕辨别发现,这些产品看起来和正品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为了省钱,她进了主播的粉丝群并下单,结果不但没有收到货,连快递单号都无处查询,也不知道该找谁投诉。

随着电商渠道的多样化,新的线上消费场景——私域,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新宠,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然而,《法治日报》记者采访发现,私域消费不乏乱象,比如虚假宣传、专业资质无人查验、产品质量无监管、用户信息安全无保障等。有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以来私域电商消费维权成为投诉量增长的新领域。

受访专家指出,私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消费场景,市场监管人员往往难以“进入”其中进行取证,导致当前私域电商消费纠纷的取证难度大、调解成功率较低,应当加强源头治理,加大对导流行为的监管力度,尤其要建立对以涉众型营销为目的的私域直播的强制监管,共同维护健康的线上消费环境。

高仿品牌售价极低

记者点击进入辛女士介绍的直播间,连续观看3天发现,容貌姣好的女主播每天更换不同款式的大牌服装,在镜头前只展示不说话,时不时扭动身姿,吸引观众进入直播间,但观众不能随意发表评论。该直播间也没有商品链接,只有工作人员不断提示“全系列都有,去专柜都看不出来”“怎么买?点关注,进粉丝群”。

加入粉丝群后,记者注意到,群内和直播间一样都禁止群友发言,管理员刷屏发送社交账号,提醒新入群的粉丝添加。

记者添加主播账号后在其朋友圈看到,主播售卖的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各类名牌箱包、手表、鞋衣等,并附上文字介绍“我们卖的都是最真的货”。

在另一个主要介绍某知名品牌运动服的直播间,两名主播打扮精致,一人展示衣服细节、一人在旁边整理服装,都没有说话。直播间同样没有商品链接,同样是“仅被关注的人可以评论”。记者根据工作人员提示加入群聊后,发现管理员也在反复发布一个社交账号,快到两分钟时便撤回信息,等群友添加个人账号后,便将其踢出群聊。

加好友后,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里面涵盖各类奢侈品牌和潮流品牌,比如古驰、迪奥等国际大牌全场300元起,巴黎世家99元3件。

记者咨询一款热门大品牌运动夹克价格,对方介绍称“活动价326元,扫码支付就行”,而该品牌官网售价为3200元。当记者问及是否提供下单链接时,对方回复“复刻的商品没有链接,但可以提供质保”。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类直播间通过展示大量高端商品吸引消费者,再将其引流到平台私域,是躲避官方平台监管的一种手段。之所以不上链接,可能是他们没有向官方平台申请带货权限,想脱离第三方监管进行私下交易。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这类私域交易,没有任何购物凭证,一旦出现纠纷,很难找到商家进行维权。

除了购物外,记者注意到,非法提供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在私域也比较常见。

记者加入多个财经主播的粉丝群发现,他们通常会在群里提前发布开播时间和直播间密码,提醒粉丝收看。这类私域直播内容多半是财经知识科普、证券市场分析,有的主播借此引流带货,有的主播进行误导性营销宣传,还有的主播则直接推荐股票。

规避监管牟取利益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主播要将流量引入私域?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一方面是为了脱离直播平台(电商平台)的监管,有一些产品不能在直播间或者短视频里进行宣传,比如金融类、医疗类或者将普通食品当作保健品等,因为平台现在都用AI审核直播或视频内容,对一些违法广告,比如三品一械(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食品安全领域重点监管。另一方面,为了规避平台的佣金提点,主播带货时平台会根据产品类型进行一定的佣金抽成,为了赚取更多利润,主播可能会倾向于将流量引入私域。

“广告法规定金融理财中的一些内容,比如年化率等,是不能进行宣传和发布的;另外食品安全法也规定不能将普通食品按照保健品的标准进行宣传。”朱巍说,私域销售模式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来说非常不利,这种形式缺少了平台监管,变成像微商模式这样点对点的销售、支付、邮递等,一旦出现问题之后再去找平台,平台可能仅承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而不是电子商务法中所说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责任,这时消费者就很难通过平台进行维权。

“私域观众已经经过筛选,对主播个人或其产品或服务有一定黏性,更有利于精准营销。同时,私域更有利于主播控制现场,踢出或禁言反对声音,利于其造势宣传。此外,私域隐秘性更强,一方面可以保护隐私,另一方面受到的监管更弱,给违法或打法律擦边球的活动提供了温床。”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杜秀军说。

在杜秀军看来,私域直播作为新兴行业,监管和规制法律法规缺失,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流量为王时代,黑红也算红,有流量就有利益,众多主播为博流量打法律擦边球,或者突破道德底线。医美诈骗、保健品诈骗,赌博、涉黄涉暴等非法活动都容易通过私域直播逃避监管”。

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受访专家指出,规范网络主播荐股行为,前期应由平台及监管部门尽到审核资质、监管运营内容的责任;建立健全平台对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账号、App的审核机制,让“无证”的机构和人员没有从事非法荐股活动的窗口。同时,还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对处置的非法荐股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对于私域非法荐股行为,须及时要求券商全网排查,严格规范证券经营机构和人员在私域的行为;金融机构须加强对从事证券投资顾问工作人员的业务规范;相关执法部门也应对非法荐股人员及时查办;平台发现‘引流型’非法荐股的违法犯罪线索,应及时向监管部门、执法部门发送预警通报,采取断链措施。”杜秀军说。

他建议,健全完善私域直播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建立涉众型私域直播与小范围私域沟通的区分机制;对涉众型私域直播建立有效平台监管或第三方监管机制;重点打击通过私域逃避监管的涉黄赌毒等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采访部分公域直播平台相关负责人时,对方一致提到,对于一些主播引流至私域的情况,他们既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一方面无法赚取佣金提点,另一方面如果出现问题,舆论还可能把责任归于平台”。

对此,杜秀军认为,平台可以建立监管渠道,尤其是建立对以涉众型营销为目的的私域直播的强制监管,还可以对长期或多频次的涉众型可疑私域直播进行介入监管,同时留存一定期限的涉众型相关直播视频。

“对于平台来讲,要加强源头治理,加强对导流行为的监管,发现主播有导流行为的,要有禁播、警告、暂停更新和解散粉丝群等相关处罚,但有时主播在直播过程中用口播等方式来引流,平台目前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对于一些技术聊天工具里面的类似于微商的经营,也要建立相关监管机制,一个交易如果没有第三方,没有平台的监管,仅靠自律或事后再去处理肯定是不可行的。”朱巍说。

从消费者、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受访专家提出,要尽量选择正规购物平台,即便与商家出现纠纷也可以通过平台投诉渠道进行维权;在遇到违规售卖假货的商家时,也可以向平台举报。投资者则要认清相关荐股行为的诈骗本质,积极举报,提高监管和查处效率。(法治日报)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10元进微信群,888元成付费会员!多个涉嫌非法荐股直播间停更,谈股边界在哪
澎湃新闻 2024-11-09
低价引流至私域空间套路消费者 部分医美机构私域营销乱象调查
法治日报 2024-11-04
头部主播带货频“翻车”根源何在?专家:处罚太轻监管滞后致乱象难遏制
法治日报 2024-09-13
快手首次解读流量分发机制:加强公私域联动,让好作者获得确定性流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7
商家平台暗战私域流量
北京商报 2024-07-15
“女大学生”主播有多少真学生?记者调查假冒身份做直播乱象
法治日报 2024-05-21
治理私域消费乱象没有法律空白
经济日报 2024-04-07
不能让“私域直播”成为养老诈骗的温床
正义网 2024-03-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