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农学院先后发布“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十大举措”“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质量立校工程十大行动”,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对市属高校分类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聚焦“分类发展”“高质量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工作进行系统部署,不断推进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农林教育。
描画“路线图” 分类发展特色项目激发新活力
2023年,学校聚焦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紧密围绕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申报并获批“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和“都市农林特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学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
“通过‘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建成结构规模优化、培养特色鲜明、综合实力突出、服务需求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学校将聚焦社会需求,优化都市农林特色专业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多种形式专业学位硕士专项化培养;围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构建高水平农林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科技小院”,实现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育人成效。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需要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实现人才的有效输出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都市农林特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着力构建“引育一体化”教师培育机制,建设具有优良师德师风、精湛学术水平的高水平应用型教师队伍,聚焦都市农林业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功能领域,开展产学研融合与科技创新,有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024年1月,北京市抗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青年突击队选树结果揭晓,“北京农学院灾后重建青年突击队”光荣入选。2023年下半年以来,学校组建教师团队,针对北京暴雨洪灾后农业生产用地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开展大量研究和服务工作。未来学校将围绕“北京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农林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都市农林业生活功能拓展”三大领域,大力建设院士工作坊、行业领军人才工作坊,不断推进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等,为补齐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保障首都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和质量安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贡献“北农方案”。
北京农学院教师助力溜石港村灾后恢复生产
细化“施工图” 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催生新动能
自2023年10月获批都市农林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以来,学校先后组织召开4次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成立工作专班,真正把新兴交叉学科平台“蓝图”细化为“施工图”。
交叉学科平台论证会
学校聚焦首都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凝练出5个都市农林学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北京的农业生产结构已经由传统农业转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段留生说,这5个交叉学科方向瞄准北京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真正把学校发展摆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紧密地统一于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中。
“一个学科做不了的事,几个学科交叉融合起来就有可能完成得很好。”2023年,学校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家团队,支持延庆发展香槟果产业和软枣猕猴桃产业。“学校将继续组建跨学科团队,系统集成服务京郊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贡献力。”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
绘就“实景图”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产出新成果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产出新成果。
2023年,学校2名教师获批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经费9000余万元。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7项,首次在蔬菜加工领域取得省部级奖励,76名教师入选北京市“千人进千企”专项行动产业特派员。
昌平区2023年首批科技副总聘任大会
学校持续推动校地、校企、校院协同发展。先后与延庆、平谷、怀柔、昌平、密云、河北承德等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系统布局40个教授工作站、20个科技小院,承担密云、延庆、平谷、房山4个区、1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帮扶任务。坚决扛起粮食稳产保供责任,2023年“北农103”“北农106”等5个豆浆特用大豆品种在通州、平谷示范种植应用1700亩;“北农青贮368”成功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累计推广200余万亩。承担北京市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推介策划与指导提升。
学校与怀柔区政府合作签约仪式
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赵锋表示,学校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市教委关于高校分类发展项目和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坚定不移推进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奋力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谱写高等农林教育新篇章,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强国建设、北农何为”。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