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城市一年互访至少20次 深度融合激活最“旺”市场
南方都市报 2024-01-19 10:06

至少20次,这是对2023年大湾区城市互访次数的不完全统计。随着去年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的全面恢复,“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越来越便利,广东与港澳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向外界发出大湾区建设再提速的强烈信号。自上而下的“双向奔赴”也顺势开启,有了“融”的基础,激活了最“旺”的市场,广深消费增长动能更强,2023年前三个季度香港GDP录得正增长,澳门的GDP增速迅猛。

为进一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消费融通的新气象,加快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建设,专家认为需逐步打破货币转换成本高、税收政策不统一、跨境监管有限制等藩篱。也正如专家所言:“融合是手段,倒逼湾区城市更加有差异化。”未来大湾区各地需要挖掘城市特色,做出城市品牌,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让跨境经济更活跃。

新气象

从“单向旅游”到“双向奔赴”湾区消费观趋同见证融合魅力

从内地游客单向赴港,到港人北上消费成潮流,跨境消费的”双向奔赴“,令三地民间交流互动、了解互信正逐步增强,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

2003年,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在广东多个城市率先开通;2004年“五一”假期,“港澳自由行”政策在广东省全面铺开。自此广东人去港澳旅游,如同省内游一样方便,在疫情前的2018年,来港的内地游客达到最高峰值5103万人次,奶粉、化妆品成为当时香港代购的热门商品。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则显示,当年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20亿元,不少人靠着网络代购月入过万。

直至2023年,风向反转发生在经历三年新冠疫情,内地与港澳恢复通关之后。2023年2月6日,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内地与港澳之间的跨境消费进入发展新阶段。一改过去以内地为主要推手的“单边主导”格局,内地和港澳开始“双向奔赴”。

一个“流动的大湾区”开始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港澳游仍是热门选择。根据香港旅发局统计,2023年,内地仍是最大的访港旅客市场,全年约有2650万人次到港;据澳门特区政府网站消息,2023年入境澳门旅客约2823万人次。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司长随笔中指出,内地旅客的消费习惯有所改变,以购物作为主要来港目的的比例较疫情前有所下降,相反地,港澳地区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受欢迎。

同时,“香港揾钱深圳使”成为新潮流,“北上消费”出现新亮点新趋势。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间,5334万人次港人北上,约为内地访港旅客的两倍,“港人搬空深圳超市”“澳门人挤爆珠海山姆”等热点话题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香港旅发局总干事程鼎一在发布2023年全年数字时表示,港人北上消费的趋势短期内不会停止。

人潮涌,出行忙,市场旺,折射湾区经济“热度”。2023年1-10月,广东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5.3%。港澳方面,GDP增长成绩较为“抢眼”,2023年前三个季度香港GDP录得正增长,澳门的GDP增速迅猛,从一季度的38.80%上升到二、三季度的117.50%、116.10%。在这其中,旅游复苏拉动作用明显。

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王鹏接受南都专访时表示,这场“双向奔赴”折射出湾区交融脉动的深刻变化。一方面,这实质上是广东与港澳不断融合发展的结果,港澳正深度融入到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去,三地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深度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粤港澳三地人们消费观念的“趋同性”。除了湾区文化同根同源外,长期以来,广东不少产业的生产及制作标准向港澳“看齐”,打造了独有品牌和过硬质量,自然而然会吸引不少港澳消费者“北上”。

新活力

政策引领+城市互访+“软硬联通”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焕发活力

北上的港澳市民和南下的内地旅客摩肩接踵,背后又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信号?

一方面,王鹏认为,从宏观视角来看,经过四十多年来的发展与积累,广东与港澳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在此前提下,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并没有因为三年新冠疫情而受到本质性影响。

另一方面,大湾区城市正通过“双向消费”助推发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夯实家底。2022年2月,深圳市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快中英街振兴发展,打造深港融合特色消费街区”。2023年9月,深圳市发布“促消费21条”,其中单列一节3条“便利港人消费”的内容。2023年2月25日,广州印发实施了《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强调“发挥湾区消费示范引领作用”,指出要“积极联动香港、澳门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要素交易平台等金融创新合作,提升跨境消费金融支持便利度。”

在规划的撬动和引领下,2023年以来大湾区城市出现“互访热”,密切的高层往来也助推了民间互动。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大湾区各地互访超20次,去年二三月间尤为密集,部分城市甚至多次赶赴港澳访问或拜访交流,比如深圳、广州、珠海、江门。去年2月12日至14日,广州市主要领导率团访问港澳;一个多月后再次访问香港、澳门,参会、调研相关企业等,同港澳各界人士深入交流。去年2月、5月,珠海市代表团分别到访澳门、香港;同年11月、12月,再次前往澳门、香港访问。去年3月下旬,江门市主要领导率队赴港澳拜访交流,希望在文旅等多个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深度和广度,时隔四个多月,江门市访问团又再次前往港澳交流。

香港方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的微博记录,2023年,他曾四次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访问、与会等,包括深圳、广州、东莞、佛山,而且相关行程发博数量最多,占内地行程发博总数超两成。澳门方面,去年2月3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率团到广州,与广东省主要领导会晤,进一步深化粤澳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工作。

三地相通相融的背后则是,基本形成的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加快加深。“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通关政策陆续落地实施,广深港高铁去年初恢复通车,五大机场改扩建工程如火如荼……今年,深中通道将在上半年建成通车,黄茅海通道也将争取年内建成通车,“粤车南下”政策有望在年内落实,李家超也表示香港正积极与内地讨论增加24小时通关口岸等。同时,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的“软联通”也进一步扩大,目前已有160多份标准纳入湾区标准清单……

新市场

逐步打破汇率、税收等藩篱 加快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建设

2019年至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四年间经济总量从11.62万亿元增长到超13万亿元。湾区的消费蛋糕如此诱人,在湾区日渐融合,消费模式不断转变的大环境里,如何进一步做大?

大湾区跨境消费尽管日益活跃,但仍存在藩篱。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表示,货币转换成本高、税收政策不统一、跨境监管限制等问题有待优化提升,以加快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建设。他认为,完善货币兑换和支付体系至关重要。三地可加强金融合作,推动货币兑换便利化,降低货币转换成本。同时,可加大跨境支付工具推广力度,如数字人民币、电子钱包、跨境信用卡等,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服务。

据了解,自深圳2019年成为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以来,深圳市各级政府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数字人民币在深圳开展跨境探索、联动香港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合作和跨境使用等工作。

对于粤港澳三个地区三种税收制度,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会长李若谷曾提出建言:“税收政策一定要统一。”这个愿景正逐步实现。去年底出台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进一步促进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其中政策包括,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个人所得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即香港居民在前海工作跟在香港工作税负是一样的。

除了增加大湾区消费者来往的便利度,也要提升其信任度。近年来广东非常注重与香港、澳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合作,主要包括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加强跨境维权协作及畅通投诉转办渠道等,共同营造大湾区放心消费环境。在此基础上,朱克力建议,除了建立统一标准,粤港澳三地还可以共同建立商品质量监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确保跨境商品质量安全,同时推广商品溯源技术,让消费者可追踪商品来源和流通环节,增加购物透明度。

新发展

融合倒逼湾区城市差异化发展 挖掘城市特色,做出城市品牌

朱克力认为,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和科技创新强省,可推出更多具有性价比和创新性的产品。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在消费品领域应用,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利用电商优势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全渠道消费生态链。王鹏也指出,大湾区可以发挥“一城一地”优势。“部分城市发展不平衡,但乡村资源丰富,可开发资源也更多,在发展乡村经济、推广乡村振兴上反而有优势,”他建议各地梳理并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大湾区整体发展水平。

接受南都专访时,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香港则需要保持更高的附加值,提供更多高品质、特色化和体验化的商品和服务,维持“香港制造”的独特地位。他举例说:“比如香港知名品牌美心,它可以将面包产品线转移到别的城市生产制造,但不能将月饼的生产地由香港改为其他地方。面包是民众的日常吃食,不能卖高价;相反,月饼作为季节性食品,是可以做到让品牌产生更高价值。”另外,香港需要进一步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利用金融优势推动金融科技在消费领域的应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林江还表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对内地的产业进行国际化配置,不仅仅是资金配置,还有国际视野,使得深圳等地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从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前沿水平。”

澳门方面,粤澳工商联会会长施家伦曾公开表示,澳门是微型经济体,各类资源非常有限,无法承载过多产业,长期以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适度多元”原则,旅游休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快产业适度多元,拓展新经济增长点,是刻不容缓的重大的现实问题。”施家伦认为,新冠疫情之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其中包括2023年2月公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30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等。2023年4月初,《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印发,涵盖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等共185项产业类别。

“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倒逼湾区城市更加有差异化。”在采访中,林江如此看待大湾区融合趋势。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市场分得越来越细,个性化、多样化的细分市场将发展迅速,展现出强劲的消费力。大湾区各地挖掘城市特色,做出城市品牌,将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文/谢小清 周惠琪 黄子玮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大湾区养老服务合作持续深化:“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新增7家养老机构
南方日报 2024-10-29
港澳近500人获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
南方都市报 2024-09-30
机遇湾区,机遇港澳
人民日报 2024-07-14
粤港澳居民共享大湾区发展成果
人民日报 2024-06-02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在广州开幕 打造大湾区便捷式统一电子病历
南方日报 2023-11-11
广州大力推进涉外法治建设 已有91名大湾区律师执业
南方都市报 2023-07-19
2月20日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国家移民管理局网站 2023-02-09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加速推进,专家建议搭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开放平台
第一财经 2022-11-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