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振鸣(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
鲁迅12岁时到绍兴城里著名私塾三味书屋读书,塾师是寿镜吾,鲁迅称他为绍兴城内“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三味书屋与鲁迅住的地方不远,当时是一河之隔,现在这河已不存在了。三味书屋牌匾上的四个字,为清代杭州人书法家梁同书书写的,原为“三余书屋”,取《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之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即让人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后来寿镜吾的祖父改“三余”为“三味”,通常的解释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即把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的书籍比作人所必需的粮食和美味佳肴,也就是说读书如同有主食,有副食,还要有调料。
绍兴鲁迅旧居内课桌上的“早”字
鲁迅从12岁到17岁在三味书屋读书,受到了很好的幼学启蒙。关于三味书屋与寿镜吾,鲁迅在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生动详细的描述。这篇文章幸好还在中学一年级的课本中,中学以上的人都是读过的罢。
鲁迅那时的学制与今天不同。现在是6岁上小学,18岁高中就毕业了。鲁迅离开家塾到三味书屋去读书是在1892年,这时鲁迅已经快12岁了。1898年鲁迅离家去南京读书时已经18岁了,相当于现在开始读大学的年龄。12岁的鲁迅已经很懂事了,在三味书屋读书也非常用功。有一天他上课迟到了,严厉而认真的寿镜吾先生对他说:“以后上学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在课桌上用小刀刻下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以后要早上学,不能迟到。这个故事许多中学老师都给学生们讲,但并不知道故事的来源。
三味书屋
实际上,这故事是鲁迅讲给许广平的。大约是1956年,许广平带着儿子海婴与鲁迅的学生许钦文到绍兴去探访鲁迅读书的地方。鲁迅读过书的桌子,在三味书屋东南面的角落里,由于光线很暗,许广平带海婴用手电筒照着找了过去,终于发现那课桌上方方正正刻着的“早”字。许广平讲道,鲁迅曾对她讲过,他有一天迟到了,决意以后要早上学,就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找到这个字,也证实了鲁迅曾经说过的故事。
这张课桌现在还陈列在三味书屋内,细看这个“早”字,是用篆书体刻的,也说明鲁迅的幼学就已对古文字感兴趣。抄书,是私塾中的基本训练之一,他的业师寿镜吾先生就常常手抄汉魏六朝古文,鲁迅在这期间曾抄写过《康熙字典》中的古文奇字。他一生勤奋,现存的鲁迅抄写的古籍、石刻文字手稿还有数百万字。有人说这个“早”字像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巧玲珑的火把,很有美感呢。“早”字的故事,一直是很励志的,鲁迅一生的成就,应该都与这个“早”字有关。
供图/萧振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