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全国医药领域掀起的反腐行动受到广泛关注。在通报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中,有的涉案金额巨大、案情惊人,有的是链条式、塌方式腐败,幕后细节令人震惊。2020年末,四川广安邻水县第二人民医院原财务科长谭旭投案,他主动交代了自己挪用公款的犯罪事实,同时揭举了院长张晓明在药品采购、资金拨付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回扣”的贪腐黑幕。(1月14日《现代快报》)
这起典型案例的最大特点是,一把手“带头腐”,带坏下属“共同腐”,形成了上下沆瀣一气的塌方式腐败。收回扣成为这家医院一些“关键岗位”人员心照不宣的约定,从上到下形成了药品耗材采购“院长腐”、支付货款“财务腐”、药品入库“库管腐”、处方开单“医生腐”的全链条式腐败。
尤其是,院长从2003年起就收受药商的回扣,其他涉案人员的“腐败年龄”也不短,长时间腐败却未被检举。更离谱的是,院长把1000中的数字1改成7或者改成4,从而套取资金。原财务科长、会计长期沉迷于网络赌博,先后挪用公款达2424万余元。这些现象说明,医院财务制度形同虚设,甚至故意遮掩。
按照常理,这类腐败不难被发现。但由于大家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检举他人就暴露了自己,导致对外能够做到守口如瓶。若不是原财务科长赌博输钱太多,挪用公款的漏洞怎么也补不上,只有投案自首,并顺手拉院长“垫背”,腐败分子势必逍遥法外更久。
尽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医疗腐败分子迟早会受到严惩。但此类腐败窝案越早被发现,其危害就越小。医院全链条式腐败更应该抓早抓小,既然腐败分子变成“命运共同体”,监管就需要运用一些“断链”先招来打开缺口。
抓好医院党建工作,是预防医院全链条式腐败的关键。应通过认真开好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等方式,来净化思想和约束医院领导,从而早期消除廉政风险点。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医疗腐败就难以潜滋暗长。
尽早斩断医疗腐败链条,还要注重分化和激励。对检举者除了要强化保护,还不妨给予更大的奖励,进一步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对于主动揭露内情的轻度腐败人员,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宽或免除惩处,从而形成谁先举报谁受益的激励机制,让保守腐败秘密不在是“铁板一块”。还不妨鼓励已离职的医药代表主动“反水”,如此除了可以直接获得腐败线索之外,还能够起到间断收送回扣双方的作用,让医务人员担心先送后举报而不敢收受回扣。
总之,与极少数或个别人员参与的医疗腐败相比,医院全链条式腐败不仅影响面更广,而且更难被发现。医院全链条式腐败既要成为反腐的重点,更要注重反腐的时效性,只有尽早斩断医疗腐败链条,才能避免出现更多类似医疗腐败窝案。
文/罗志华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