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家上市公司“踩雷”信托产品。12月4日,安记食品发布公告称,继之前投资的中融信托“睿禧1号”产品逾期后,公司投资的中融信托“昱盈1号”产品再度逾期,尚未收到本金及收益,两款产品涉及本金共计1100万元。上市公司等投资者“踩雷”信托产品并非个例,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信托产品还能不能买?如何挑选才能避免“踩雷”?
面向高净值客户的信托产品投资门槛颇高,一般为100万元起投,具有收益相对较高等特点,因此受到投资者青睐。然而,近年来,受房地产行业整体环境影响,曾为主流产品类型之一的房地产信托开始出现兑付违约,曾经的“好学生”跌至谷底。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信托业持续多年的转型效果正在显现。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为21.69万亿元,已连续5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这意味着仍有不少投资者对信托产品抱有兴趣。
目前,信托资金趋利避害,避开高风险领域,更多的涌向容纳了实体经济“基本盘”(上市公司)的证券市场。从信托资金投向来看,证券市场(包括证券、债券和基金)为第一大投向,投资规模持续提升;而投向房地产的资金规模已低至末位。
由此可见,信托产品并非不能买,底层资产清晰的标品信托依然是优质的投资标的。证券投资信托产品中,底层资产清晰、流动性好的标品信托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边际。
不过,信托产品适合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资者,尤其在信托刚性兑付被打破的背景下。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信托投资者要转变观念,不要只看到高收益,而是应始终将风险认知放在第一位。
笔者建议,投资者配置信托产品,要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适配不同类型产品,必须格外关注底层资产问题,是否能穿透、是否是风险资产等。同时,也要选择实力雄厚、风控健全、内部治理完善的信托公司。此外,要了解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适时调整自身投资组合,降低整体风险。
行业转型难免会遭遇“阵痛期”。实质上,部分信托产品违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正在加速出清存量风险。可以预计,随着风险进一步出清,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信托产品将被摆上理财货架。“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理念也将更深入人心。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