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陆铭《空间的力量》(第三版)出版
格致出版社 2023-12-03 21:00

在与“空间”对话的多年间,陆铭教授将“地理”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提出了“空间政治经济学”这一研究方向,而溯其源流,最早应当就是在《空间的力量》第一版中提到了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该书是他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也是其学术代表作。近日,《空间的力量》第三版正式出版,正好距离第一版面世整整十周年。

前后十年间出版的三个版本,既沿袭了作者的一贯思想与研究进路,也见证了中国区域发展和政策变迁。正如第三版后记中所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并且用中国的数据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著作。有些在早年研究中揭示出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在的问题,事后也都被一一印证。而另外一些曾经基于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在最近这些年也逐步地被决策者采纳并实施。因此,借着这本书初版出版十周年之际出版一个第三版,又有它特殊的意义。

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空间的力量》第三版的架构与变化,我们摘录编辑了书中部分内容,以作说明。

三版《空间的力量》,从左至右分别为第三版(2023)、第二版(2017)、第一版(2013)

本书的视角、结构和主要发现

本书是我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本书将首先用第2章来评论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并且总结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的研究文献。然后,再用第3章系统总结2003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转折点,以及这些政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第4章到第12章里,本书将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对于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每一章将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其中,第4章将回答“为什么城市间出现人力资本的分化”的问题。第5章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相关改革更紧迫”。第6章回答“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损失就业与公平”。

第7章至第9章将在城市层面上研究地理与城市发展、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章里,我将中国的城市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在国家层面,我将定义分别以香港、上海、天津为最大港口的三大城市群,即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包括京津冀、辽宁和山东)及其辐射范围。在地区层面,我将定义以14个大城市为核心城市的城市群。从全国层面来说,因为中国经济高度开放,并且沿海地区的大港口是中国经济开展国际贸易的门户,因此,接近大港口就接近了国际市场,也接近了大港口本身及其周边的国内市场。从地区层面来说,接近大城市则接近了区域性的市场。我用一个城市到三大港口中哪个港口的直线距离最短来表示其在国家层面处在哪个城市群及其辐射范围之内,以及它对于国际市场的接近度。同时,本书用到最近的大城市的距离来度量一个城市与区域性的国内市场的接近度。到沿海大港口的距离和到大城市的距离这两个空间指标界定了中国城市体系的“双重中心—外围”模式。

第7章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第8章专门研究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以及限制农业用地跨地区“占补平衡”的政策,这一章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第9章将直接把地理和政治因素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

那么,政府干预是否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扭曲作用,并且对居民的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呢?本书的第10章更为关注当前城市化和区域发展模式的福利后果,从“高增长、低就业”这样一个现象入手,回答“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进福祉?”这一章从地方政府干预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能力较低的现象。

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如果说第8章直接地研究了土地市场上存在的扭曲及其后果,那么,第9章则关注到了资金,讨论了投资和政府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第10章实际上也涉及了“钱”的问题,涉及了在政府干预之下,经济发展的资本深化进程。第11章至第12章则从另一个角度关注了“钱”的问题,即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国地方政府已经拥有巨大规模的存量债务,这不利于公共财政的持续性。

那么,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如何形成的呢?第11章我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梳理了统一货币区之内欠发达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特别说一句,传统的新经济地理学构建了一个“3D”框架,即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和分割(division)共同构成的理解空间的框架,而本书的第11章基于中国实践,将其修改成了一个新的“3D”框架,即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和债务(debt)共同构成的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框架。

进一步地,为什么地方政府敢借那么多钱呢?难道他们就不担心还不了债吗?第12章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行的城投债为样本,研究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地方城投债发行的影响。

本书所包含的系列研究采取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调整这一角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进程之下,中国借助于经济活动向沿海地区的集聚,发展了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发挥了劳动力较为丰富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地区间的劳动力没有充分自由流动,又需要中央政府通过倾向于内陆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和财政转移支付追求地区间的平衡发展,结果是经济结构被严重扭曲,最终,平衡的目标也未必得以更好地实现。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扭曲因素的严重性,而且,大约是在2003年之后,这种区域间资源配置的扭曲有所加剧,虽然在2003—2008年间经济的高速增长将这些扭曲所产生的后果掩盖住了,但其对之后中国经济逐渐走向增速放缓的局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不能通过改革,改变这种资源配置被严重扭曲的局面,那么,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将受到巨大的挑战。反过来说,如果能够通过制度改革达到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实现城乡间和地区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目标,那么,借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地区间生产要素回报的均等化,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两个目标将是能够得以兼顾的。

是什么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经济的集聚和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之间是否真的难以平衡?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首先要考虑“空间”这一因素。

与前两版一样,本书沿袭了作者一贯的研究思路,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和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相结合,深入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路,展现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双重中心—外围”格局,并指出了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工作于复旦大学,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著有专著《大国治理》和《空间的力量》等,以及学术科普著作《大国大城》《向心城市》。现担任Asian Economic Papers 编辑和《世界经济》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评估,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来自空间政治经济学的战略思考。

来源:格致出版社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纸质版第二批新书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1-1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首批纸质版图书集中面市
中国新闻网 2024-01-14
新知|帮你看清数字背后的真相,不被信息轰炸忽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2
新知|提出了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路 展现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双重中心—外围”格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3
新知|爆火全网的原创提示词设计框架BROKE,带你5步掌握向人工智能提问的艺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9
新知|十位经济学家联袂创作,以大国发展与转型视角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2
天眼新知 | 中国品牌造就中国力量 以亮眼数据绘制品牌向上蓝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4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集中发布
新华社 2023-0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