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杠上晃来晃去一个引体向上也拉不起来、5分多钟跑完800米上楼两腿直哆嗦……“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走进一些高校发现,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堪忧。很多男生做引体向上非常吃力,立定跳远跳不远,不少学生短跑爆发力不足,存在“长跑恐惧”。
2021年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某大学官方公开的数据显示,2022年本科毕业生4138人,2688人体测合格,合格率仅为64.96%,学校为体测合格的学生颁发《体质健康证书》。
强化体测是促进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提升体质的手段之一。但是这还是考试的思路,而且有的大学并不严格坚持体测标准,而是在体测中放水,随之体测变为走过场。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大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健康生活习惯。要遏制大学生体质下滑,大学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形成崇尚运动、锻炼的氛围。大学要通过改革体育教学方式与体育评价,引导学生重视体育课与平时锻炼,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大学生不运动有多方面原因,包括缺乏运动兴趣,周围同学都不去运动、自己也不运动,觉得运动又枯燥又累,学业任务繁重、没时间运动,以及更愿意选择其他休闲方式等。不少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生活显得很懒散,课余时间就是打游戏,很多高年级大学生,由于没有体育必修课,就基本上不运动。其结果必然是体质下降。要让大学生运动起来,就需要大学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着手。
大学生缺乏运动兴趣,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有关。近年来,为引导学校、学生、学生家长重视体育,我国各地均已经把体育纳入中考,并提高中考体育分值。但有的学校、学生、家长却以应试思路对待中考体育,围绕体育测试项目开展训练,一上体育课就是跑、跳。这令体育课索然无味,不少学生一上体育课就“体弱多病”,以各种理由逃避训练。而由于没有培养起运动兴趣,有的学生考完之后就不再运动。进入大学后,相比中小学,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但自主选择锻炼的不多。
大学如何让缺乏运动兴趣的学生喜欢上运动?这首先要对大学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但对于体育必修课,存在部分学校、学生“应付”对待的问题。
体育课堂无疑是大学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主阵地。据媒体报道,一些高校体育课设置不合理,体育活动内容单一。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雷同,与大学生的运动需求脱节,影响其上课积极性。为此,大学要改变传统的上体育课的方式,与中小学基本一样,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枯燥的跑跳训练的方式,探索俱乐部、运动队制教学。
即成立若干个体育运动俱乐部、运动队,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在俱乐部、运动队中进行锻炼、比赛,这可促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除了建立常规的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球队等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攀岩、高尔夫等运动。而探索俱乐部、运动队制教学,对大学体育师资配备、场地场馆建设,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开展体育运动队式教学,令所有大学生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运动员。
以体测评价学生的体质,说到底还是结果评价,而对学生的体育评价,不适合采取结果评价,而应强化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队比赛的情况。如果一名学生坚持上好体育课,坚持每天锻炼,其体育课就可得到满分,这就是重视体育锻炼的过程性评价思路,以这样的思路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在学校里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大中小学体育,不能异化为竞技体育,而要强调健身作用,让学生好好地玩,在玩中感受运动的魅力。
对于大学生体质下降,不能止于对问题的发现,感慨学生连五六十岁的老教师都不如,跳不动、跑不动,而要采取切实行动,加以扭转。从根本上说,重视校园体育,形成崇尚运动的校园氛围,就是把育人作为大学的首要任务,让每个大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健康地学习与生活。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