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汉服,手摇团扇,三三两两做伴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河南洛阳街巷中……从丽景门到洛邑古城,从应天门到明堂天堂,随处可见身着华丽汉服的汉朝“公主”,一时间分不清到底是谁“穿越”了。
作为近期最热门的全国“汉服打卡城市”之一,洛阳之所以火爆出圈,依托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大袖衫到面塑、河洛糖画,洛阳拥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其中大袖衫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见证。
在号称“没有一个小姐姐能逃脱汉服诱惑”的洛邑古城,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检察院的干警们也对非遗大袖衫的传承深有感触。
“在2022年初的一次座谈会上,与会的人大代表反映,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问题。”瀍河回族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李小曼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捕捉到这一案件线索,经层报河南省检察院后,瀍河回族区检察院予以立案,并着手展开调查。其中,大袖衫非遗传承人是干警们重点走访的对象。
大袖衫非遗传承人张志晓在洛邑古城开了一家汉服体验店,不时有游客进来参观、询问。
“大袖衫最早是贵族的一种服饰,后来演变到唐代成了一种风俗。比如,著名画作《簪花仕女图》,美人着裸肩长裙,上身披一件大袖纱罗衫。大袖衫最有代表性的是袖子的位置特别宽大,也是身份的象征。”张志晓告诉记者。
“其实最早家里祖辈都是做服饰的,但我那时候年少无知,觉得传统服饰这些东西太土了,就选择做婚纱。直到一位文物专家提醒我,说我做得再好,婚纱也是国外的东西,如何能传承下去呢?”张志晓一边在案头穿针引线一边说,“就像现在的家里好像跟针线都离得特别远,如果再没人传承,可能以后下一代人就见不到手工做的服饰了。”
后来,张志晓就把自己所有的店铺关了,专心研究和制作中国传统服饰。她四处走访博物馆,研究古代文史和现代复原的史料,查找历史文献,请教历史文化专家争取支持……张志晓越琢磨越觉得这些传统文化真的不能丢。
“我很喜欢研究《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洛神赋》,也喜欢去马王堆等古遗址探究,再认真地把里面描绘的衣服都复原出来。这是我生命中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张志晓说起这些,眼睛里亮亮的仿佛在发光。
谈起大袖衫的传承,张志晓说现在家里有徒弟和子女的帮忙,包括两岁多的小孙女也开始拿针线了。她希望后辈能更多地去了解大袖衫传统文化,了解了才会喜欢,喜欢了才会动手去做、去传承。“这些是我们传承人需要做的,也是我们的责任。”张志晓说。
张志晓的话也深深鼓舞了检察干警们做好非遗保护的决心。经查阅文献、发放调查问卷、走访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瀍河回族区检察院查明非遗保护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以唐代大袖衫、平乐郭氏正骨法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面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市场上存在“以次充好”,侵犯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二是面塑、河洛糖画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有效平台支持,面临失传风险。三是辖区夹马营火烧街的传说、孔子入周问礼的故事等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必要的展示和宣传等,这些都严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瀍河回族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并持续跟进监督,瀍河回族区市场监管局针对假冒非物质文化遗产违法经营问题开展专项执法,责令相关违法市场主体停业整改,并将检察建议落实情况及时向洛阳市市场监管局汇报。”李小曼介绍。
2022年8月,洛阳市市场监管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全市部署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经营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瀍河回族区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多部门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定期互通信息、强化工作协作,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合力。
除了保护大袖衫的传承,瀍河回族区检察院在辖区制作了民间文学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孔子入周问礼的故事、夹马营火烧街的传说等大型非遗宣传壁画4幅,多次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类“舌尖上的非遗”等现场展示活动。
相关部门也开展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类等“云端赏非遗”主题宣传活动10期,宣传非遗项目45个。为了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瀍河回族区检察院的干警们还走街串巷,向往来游客和商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增强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文/刘亚 周晓东 楚祎楠 王丹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