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4日,在印度维萨卡帕特南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必须是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其工程设计、建设技术、工程规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领先于工程所处时代,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减少贫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量已达到159项,我国拥有34处,成为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我国是灌溉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灌溉活动的国家之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从未间断,使得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史悠久。新入选的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地处江淮分水过渡带,是我国丘岗型地区“串荡连塘”蓄水灌溉系统的典范;洪泽古灌区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地带,是将防洪和灌溉功能有效结合的代表性工程;霍泉灌溉工程属引泉灌溉,在长期开发利用和管理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分水管理制度和分水设施;白霓古堰是典型的深丘区拦河筑堰工程,其古代堰体上设有底孔的形式在我国系首次发现。
此前入选的30处灌溉工程遗产同样各有特点。例如西藏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又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其历史悠久、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经济效益突出、自流灌溉面积广等特点享誉中外。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我国对世界灌溉文明的贡献。近年来,各地统筹做好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让大量灌溉工程经受住历史考验,继续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的通济堰,已有1500年历史,至今灌溉着碧湖平原,使其成为浙西南重要产粮区;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郑国渠,历经变迁,仍滋养着关中平原145万亩农田……
这些灌溉工程遗产不仅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水利支撑。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阿什温·潘迪亚认为,“正如中国灌溉工程所展现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在其修建年代往往是创新或奇迹的代名词,为当代灌溉工程理论和发展提供了广泛助益和深刻启示。”
灌溉工程遗产是“活着”的遗产,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千百年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润泽平畴沃野,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变化,展现了极高的工程韧性,不仅承载着传统治水技术、经验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理念,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出重要部署。申遗成功走出了重要一步,更应以此为契机,坚持可持续保护理念,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活着”的遗产,让这些凝结着古人智慧、闪烁着文明之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持续发挥造福一方、泽被后世的作用。
文/罗振轩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