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功夫落针广州荔湾名城保护
新华社 2023-10-26 15:07

“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名城保护工作,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赓续积厚流光的老城市文脉。”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在沙特利雅得举办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下一个五十年,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主题边会,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报送的《街区“再声”计划——广州“名城守护官”志愿者遗产教育实践》(Overall Planning of Collecting the Voices of Historic District)获得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探索之星”奖。

在业内专家看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是“绣花”功夫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治理层面的重要特征。

当前,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广州持续探索迈向世界文化名城之路,深刻领悟、贯彻“绣花”功夫必不可少。

由小切口实现大文明

从面上看,北至西湾路、增埗河,南至沙面岛,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濒珠江……

从点上看,14片历史文化街区、188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226处历史建筑、372处传统风貌建筑、60项各级非遗项目……

荔湾,是广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每一栋老建筑、每一条老街巷,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下“绣花”功夫,推动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

要坚持开展扎实的史料研究,追本溯源,尊重其历史痕迹,做到“一栋一策”“一街一策”。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认为,要有将设计品质精细钻研至“最后一毫米”的“绣花”精神。

一个项目从动工建设到长效运维,要有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大规模断裂式的、手术式的传统旧城改造方式,转为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广参与的有机更新方式,以小博大,“小切口”实现“大变化”。

永庆坊、泮塘五约两个项目,生动诠释着荔湾区如何以“绣花”功夫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

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的永庆坊,如今成为老西关的精神家园和外来游客网红打卡地。

永庆坊2.5公里外的荔枝湾畔,坐落着岭南古村泮塘。

泮塘五约是广州中心城区内迄今保留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聚落,仍居住着相当多的原住居民,“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

2016年,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造项目,2017年微改造一期启动,2018年二期工程启动,2019年完工。

微改造后的泮塘五约,坚决保留原住民,引入艺术家工匠作坊、新青年艺术创作工作坊等业态及相关外来从业者。

与此同时,泮塘五约成立了“共同缔造”委员会,先充分了解居民的实际意愿与需求,以居民熟悉明白的语言和方式,让其了解规划、参与规划。设计单位再编制改造方案,将居民意见落实到微改造设计中,将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纳入政府决策机制,处理好了政府主导与居民共同参与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将居民意见切实落实到微改造设计中,最为关键。微改造中按照居民关心的、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工作,让居民满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实现。

“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是广州历史街区微改造的典范,是广州共商、共建、共享、城市包容力强的具体体现。该项目在2020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102项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WA城市贡献奖”10个入围项目之一。

现在的泮塘五约,既安静淡然又弥漫着烟火气息,实现了新业态与原住民和谐相处。

来者是客、开明融合,荔湾区以最大善意,通过最古拙的方式,诠释着最具韵味的城市文化——烟火气。

从工程思维转向城市运管思维

一条是千年西关精华循环线,起止点为沙面(广东胜利宾馆),全长10公里,设西堤码头、永庆坊、荔枝湾景区、上下九步行街等15个站点。

一条是古今西关漫享双向线,起止点为陈家祠、广州铁路博物馆,单程约6公里,设华林寺(西来初地)、荔枝湾景区、永庆坊、黄沙水产市场等8个站点。

不久前,6辆各具特色的西关文旅巴士——把诸多散落在西关各处的文旅景点、打卡热点串联起来的“荔荔小巴”正式运营,成为游广州、逛广州、打卡西关游客的最佳选择。

水路方面,在永庆坊码头登船,可沿荔枝湾涌一直到荔枝湾景区的文塔码头下船。

不唯交通,荔湾区通过推出全域旅游地图,完善标识系统,举办大型文旅活动,鼓励开发西关特色文创商品,包装红色精品、非遗特色、青年研学、文艺古村等主题旅游路线,加大宣传力度等多种措施,将西关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成线、由点及面,形成统一整体的“大景区”。

2020年8月,永庆坊正式挂牌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下半年,荔湾开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永庆坊、荔枝湾景区为重点,串联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助力打造西关“大景区”。

荔湾在2022年9月成功入选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大景区”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大”,还有区域内公众服务的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是要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创造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从工程思维转向城市运管思维,既要关注物质空间改造,也要关注产业的引导培育、业态与空间的精准匹配。”在邓毛颖看来,这是“绣花”功夫的另外一个层次。

三江汇流的白鹅潭,是十三行“一口通商”起源地,曾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如今错落分布的工业遗产、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这里有望成为世界级地标商圈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依托聚龙湾片区,对片区内的旧厂、旧城、旧村实施成片连片改造,与太古地产合作打造全国首个滨江“太古里”项目,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标杆。

 ——依托广船央企总部集聚区,对老的船坞、船台和塔吊等老船区工业遗产进行改造,打造超大型综合体整体开发运营,打造世界级滨江活力区和湾区新城市地标。

 “充分利用11公里珠江岸线优越滨水资源,持续推进土地整备、旧村旧厂改造释放发展空间,进一步彰显老城市新活力。”荔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加快建设白鹅潭核心区、聚龙湾、广船央企总部集聚区、东沙国际商贸港、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等重点片区,不断增强综合城市功能,提升文化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四个出新出彩”推向更高层次。

以高站位贡献大智慧

荔湾区组织编制的《广州市荔湾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前瞻描绘了荔湾区面向2035年的城市发展蓝图。

《规划》牢牢把握荔湾岭南文化资源优势,提出面向2035规划年的“一示范两核心”的发展定位,岭南文化核心区成为荔湾“两核心”之一。

“荔湾一直以来都是岭南文化核心的重要承载地,在城市规划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利用。”荔湾区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规划》特别强调:

一方面,要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保护街区内的保护性建筑、传统街巷、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场景,推进14片历史文化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拓展城市活力半径。

另一方面,以用促保,加大文物保护与开放力度,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文物+”融合发展。重点深化“文物+旅游”“文物+科技”“文物+创意”,在高质量发展中凸显岭南文化标识度。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千年以来,荔湾一直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是岭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与广州2049规划遥相呼应、同频共振。

1000多年前,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这里成为改革开放的热土;今天,广州正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火车头作用。

天赋珍贵的广州,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舞台中央,将在“再造一个新广东”中敢为人先,为广州、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多时间、拓展更大空间,在迈向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一张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名片。

其中,作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最多、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的荔湾,将依托沙面、恩宁路、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西关岭南文化风情区,挖掘、保护和利用好珠江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珠江高质量发展,并将以更多作为,贡献荔湾智慧,讲好广州故事。

文/周颖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广州首个区级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馆落成开馆
南方日报 2024-07-02
多方共建激活广州乡村新活力
广州日报 2024-06-24
历史|以从未有过的角度,记述詹天佑在广州丰满而真实的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广州开展摸查工作 建立历史文化资源台账 保护“十古”遗存 探索传承路径
南方日报 2024-05-14
浙江:推动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守护建筑中的“历史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4-03-02
广州荔湾:餐饮单位产业园区等全部复工复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2-06
镜头里的十年 | 老巷“重生”记
新华社 2022-08-29
创造场景“全息”传播名城保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