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接我时说要加返程费,我本以为是平台要求的,没想到快下车时,他打开二维码让我私下支付。”近日,家住广东东莞的卢女士从广州打网约车回家时,被司机以“返程难以接到客”为由,要求额外支付50元返程费,卢女士对此颇为疑惑。媒体随机采访广东、浙江等地机场、高铁站的数十位乘客发现,不少人与卢女士有着相似经历,在上车前后被司机要求支付“空返费”、返程费。
不少乘客苦网约车“空返费”久矣。乘客的质疑和不满主要指向三点:一是乘客并未享受到返程服务,却要承担“空返费”或返程费;二是网约车司机往往通过私人支付方式收取“空返费”,且收入无标准、不透明,并不体现在平台的账单中;三是一些网约车司机在载着乘客行驶途中或到达目的地时才提出要“空返费”,并以言语威胁、不让乘客下车等强制方式收取。
而与此同时,一些网约车司机对“空返费”也有无奈和苦衷。一些网约车订单路程较长,但目的地的客源较少,司机难以接到返程订单,并且返程可能包含高速通行费等费用,如果司机自行承担返程的成本,很可能白跑一趟,甚至可能入不敷出,亏本赚吆喝。
乘客和网约车司机围绕“空返费”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折射出相关规则的混沌、缺位。网约车收费执行的是市场调节价,网约车平台作为经营主体有自主定价权,可以制定收费规则、设置收费项目、确定收费标准。然而,只有部分网约车平台明令禁止司机加价议价,禁止接跨城订单的司机以送驾距离远或返程空驶等为由要求乘客支付订单外不合理费用,或以特殊时段或地段等为由要求乘客支付订单以外费用,另有部分平台与司机签订的合同中,并没有明确约定司机是否有权收取“空返费”。
实际上,一些平台允许司机针对规划路线中产生的过桥、过路、高速费等合理收取附加费,甚至作出开放性规定,规定“合理附加费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示例场景,如遇其他场景,请与司机沟通协商,使用其他方式进行支付”。有部分平台以“不禁止”的态度,默许司机私下向乘客索取“空返费”。网约车平台模糊不清的规则、暧昧不明的态度,给了一些司机收取“空返费”的操作空间和底气。
网约车的“空返费”不能成为糊涂账,不能成为司机兜里的“政策”或暗箱交易。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网约车平台、行业协会应该在充分征求司机、乘客意见的基础上,兼顾各方合理诉求,研究、梳理网约车收费的相关规则,明确规定平台或司机能否收取“空返费”、高速费、过路过桥费等费用。
如果有些费用可以收,则进一步明确收费的条件、标准、方式、时间点和乘客的维权救济渠道,明确平台或司机的提前告知义务,把收费纳入平台的收费总账单中,确保收费公开透明,保障乘客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如果有些费用不能收,则拉出负面清单,划清法律红线,界定司机乱收费的违法侵权性质,明确其负面法律后果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督责任。
用规则规范网约车“空返费”等费用的收取行为,符合网约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求,符合乘客的维权需求,也符合司机的劳动获取收入的需求。各方主体应不断凝聚共识,形成责任合力,给网约车“空返费”等收费套上规则笼头,约束网约车平台和司机的收费行为,指引乘客的消费预期,保障乘客的合法权益,助推网约车行业在法治轨道内规范“驾驶”行稳致远。漫画/陈彬
文/李英峰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