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漏网之鱼,游到哪里也没忘了做自己
林洁
2023-10-25
+ 关注

上海继2019年推出“演艺新空间”之后,今年又推出了首批15个“美术新空间”,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名列其中。它是自然风景和雕塑作品怀抱中的一座小小建筑,地面仅有30平方米,地下空间却有800平方米。今年9月20日至11月10日,艺术家林明杰的个展将这里再造成了一个“梦空间”。

“鱼有梦——林明杰艺术作品展”的展区很特别,地面一层的空间非常明亮,三面落地玻璃窗,窗外是轻盈水面以及如水泡般的透明圆罩,室内陈列着林明杰画作的衍生产品,旁边是舒服的沙发围合成的会客区,而真正的展览则“藏”在地下。这样的设计与艺术家个人身份形成一种有趣的对位——

林明杰一向为人知晓的身份是艺评家,出版过《艺术是同床异梦》《艺术是漏网之鱼》两本艺术评论集,通过一篇篇生动诙谐的短文,表达他对艺术的认知。而其创作者的身份则相对少为公众所知,正如地下深处的艺术展。这个展览,就是他艺术观念的实操,不妨以三个关键词概括之:梦、鱼、葱。

同床异梦

林明杰2010年出版的《艺术是同床异梦》,书名很惊悚,核心观点是,“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做梦,精彩的艺术之梦,来自与众不同的艺术之心”。展览“鱼有梦”就是林明杰捧出他的梦,也邀请观众入梦。两层地下空间是幽暗的,观众如同穿行在暗夜中、梦境中,赴一场沉浸式体验之旅。点光源式布灯,有的照在作品正面局部,有的打在作品两侧,有的打在作品背部,意在使作品色彩更透更亮,层次更分明,也与周围环境形成更强烈的明暗对比。

《漏网之鱼》

在这个梦空间中,最鲜明的符号莫过于红蓝的用色和鱼的形象了。展厅入口即是一幅长8米、宽1.7米的布面丙烯作品,名曰《漏网之鱼》。画面主体是一堆乱麻似的渔网,左上角则是红色的肥胖鱼尾形状,果然是一条漏网之鱼。在这幅大画的周边,陈列着若干张大小不一的画,也都是高饱和度和高对比的红蓝色——蓝色块像天空,像海洋,像静夜;红色是由几条曲线勾成的鱼形象,都只取了局部,或鱼头,或鱼身,或鱼尾。如果是圆鼓鼓的鱼头,则必有圆鼓鼓的眼睛,这眼神,有点童真,有点痴萌。暖色调的红、冷色调的蓝,撞色强烈,艳而不俗,妖冶魅惑。

这些画作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但很难将它们归类:既不是写实的,也不是抽象的(尚能看到鱼形),有一些波普艺术的气质——绚丽夸张的色彩和扁平构图风格,但表现的并非日常商品;有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气息——营造出幻觉,但并不怪诞。它们难以被装入现有的艺术流派,是独属于林明杰的“异梦”。

《无题》

不过,一个观者总是习惯于将所见与已知串联起来,以获得认知上的心理安全感。林明杰的鱼让我联想到日本画家奈良美智和他占满整个画面的怪小孩,桀骜不驯中藏着孤独。奈良美智说,“我的全部作品其实是我内心的自画像,是和自己的对话。”我猜,林明杰画的鱼也是假想的他自己,在天上,在水里,超然自在,既天真也古灵精怪。他的画就是他要营造的一个乐园,正如他所写,“艺术家的天职就是为人类保留一方纯真、自由的心灵之园。”

漏网之鱼

在2014年出版的艺术评论集《艺术是漏网之鱼》中,林明杰开宗明义道:“科学和艺术就是漏网之鱼。”“漏网”何意?是逃离规训,是自由不羁。虽然从小爱画画,林明杰却因为家长的反对而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以文字为主业。也因此有幸没有被美术的教条束缚,成为一条漏网之鱼,在更大的世界游弋。

“鱼有梦”展不仅有布面油画、纸本彩墨,还有亚克力综合材料、柴烧陶瓷、装置、数码影像等,其中陶瓷作品新意甚多。一件瓶子造型的作品,瓶身饱满,口部急速收小,其流线像极了丰满的人体;而白色釉的瓶身上又有一个黑色的女性人体剪影,几笔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生动的人体曲线,效果略似宣纸上的简笔水墨画,又有磁州窑的黑白刻画之趣,令人过目难忘。另一组陶瓷方体器皿,坯身大面积为黑釉,仅在底部用一条曲线分出一小片白釉区域,色块构成颇为奇异,是陶瓷中少有的几何极简主义风格。

林明杰柴烧的壶虽然表面斑驳沧桑,仍依稀可见他油画作品中常用的红蓝两色,好像与这颜色密不可分的鱼也悄悄游进了壶里。这条漏网之鱼尽管游入了很多不同海域,却从来没忘做他自己。

他的亚克力综合材料作品也属另类。画作经过数码制作,分层打印在多块亚克力板上,再组成立体造型;图案除了标志性的鱼以外,还有圆乎乎的桃子、萌乎乎的兔子。不知是画作本身的晕染,还是亚克力材料的磨砂质感所致,整体效果朦朦胧胧。而舞台用光般的灯光设计更对展示区域施了一层魔法,变化出一个神秘的小世界。

艺术作品的名字一般是点睛之笔,有的以作品完成的日期命名,如赵无极;有的画家自定义一套编号规则。而林明杰此次展览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取名为“无题”。也许是艺术家不想让观众被作品名字束缚,但可能首先是艺术家本人不想被文字的涵义束缚。

簪葱仕女

林明杰曾在书中言,“人是根据自己的境遇,一天天成长起来的,艺术和文化也是如此。”这也可以翻译为一句大白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位于展厅地下二楼的数码影像作品《簪葱仕女》是此次展览的欢乐担当,人物形象取材于《簪花仕女图》中的一位。不过髻插荷花换成了疯长的葱花,右手拈红花一枝也换成了小葱一把。这个作品是林明杰去年禁足上海家中时的突发奇想:“谁不想有件快乐的事情换个心情?”于是,4月25日他在朋友圈发布了《征稿启事》:“朋友圈的朋友们,无聊依然无聊,郁闷只能伤身,不如我们做件轻松又好玩的事情自娱娱人一下好吗?有葱真富贵,无病小神仙。我看到朋友圈里在家种葱的不少,给你家的葱好好拍张照吧!……我们一起做一个《葱荣岁月·云摄影展》。”结果,不到24小时来了上百份投稿,4月27日在微信公众号上分“特艺术”“特真实”“特不靠谱”三类,发布了这些“葱摄影”作品。之后投稿更加汹涌,4月29日分“脑洞类”“居家类”“文青类”发布第二波作品,相约“我们要像上海滩上许多人家窗台前的那盆葱,顽强生长,剪而复长,天天向上”。云展的阅读量之大,让百万量级的人在特殊时期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别样力量。

《簪葱仕女》

《簪葱仕女》正是林明杰本人的葱主题创作,不过在这次展览中,增加了感应互动的设计。本来低垂目光的仕女,时而翻白眼,时而抛媚眼,观众在互动中随机接收仕女目光。这是仕女的眼睛,又何尝不是艺术给我们的另一双眼睛、另一个看世界的心态呢?

《无题》

从文字到静态的绘画,再到动态的多媒体影像,对林明杰来说,也许不是跨界,而是本来就没有界。展厅中从地下一楼通向地下二楼的过道,三面墙上投影的短句都来自林明杰的文章,被二次创作为数码影像作品——第一面墙上,一条鱼在文字中间悠闲游过;下一面墙上,文字中的鱼被惊得四处乱窜;最后一面墙,文字和鱼都模糊不清。作者说,他想表达“在时间的河流里,艺术创作也好,艺术理论也好,没有绝对的真理。伴随时间的流逝,它们都会成为似有似无、似是而非的一个半虚幻状态”。

观“鱼有梦——林明杰艺术作品展”,是一场愉快的玩耍,从中也能感受到艺术家的愉快:他时而正经,时而不正经;是无界的,也是无龄的;有一颗有趣、不羁的灵魂。

文/林洁

供图/林洁

编辑/于静

相关阅读
乌镇戏剧节:看传统与现代交汇,听过往与未来对话
梅生 2024-11-04
漏网之鱼“老蔡”是谁?舟山检察机关追诉成品油走私案幕后老板
法治日报 2024-04-10
“万园之园”重现光华(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03-12
《致英格兰》:用球运讲国运,有请"英国首相"罚点球
北青艺评 2024-03-04
2023舞台盘点|接续孕育新辟 归来眺望未来
北青艺评 2024-01-01
这个摄影季,提醒观众与自己和世界重建连接
恺蒂 2023-12-30
回望2023古典音乐舞台:春来再相邀,也多新友,也多故交
王纪宴 2023-12-26
草草几笔就拍出1.87亿,常玉的裸女为什么这么值钱?
将行 2023-1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