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滋滋……听到它们说“悄悄话”啦:实锤!“听豚”设备证实至少10头江豚定居武汉
武汉晚报 2023-09-28 12:36

9月27日,随着一串串“滋滋滋……”声信号清晰传来,江豚研究人员和武汉渔政人员大为振奋,“是江豚,是大群江豚!听到它们‘说话’啦!”

9月14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新洲双柳的渔政码头趸船上布设了一套阵列式水下实时声学监测仪(阵列式水下声呐,水下听声仪)。这是长江武汉水域首次布设这种阵列式水下声呐。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介绍,这套“听豚”设备相当于“顺风耳”,主要搜集长江新洲段江豚的声信号,掌握江豚的数量、活动规律、声音特点等情况,为下一步研究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果然,第2天上午,这套系统就捕捉到了一头江豚的声信号,并反馈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生哺乳动物声影像智慧监测系统。

9月27日凌晨3时33分—3时38分,研究人员记录到5头江豚发出了捕食时的低频脉冲信号。5时13分—5时17分,他们再次记录到8头江豚的声信号。然后,在8时43分—8时54分之间,水下声呐显示:保守估计有10头江豚在“说话”。

梅志刚副研究员解释:天气转凉,同时,近期上游来水更为丰富,这个地方又有一个小河口通江,鱼类聚集,激发江豚趋向这块水域集中。

3年前,武汉新洲区环保协会的生态志愿者在阳逻至双柳的长江边不断观察发现江豚出没,少则2—3头,多的时候达到10—15头。

长江日报率先报道这群志愿者守望江豚的故事,记者多次深入现场调查,采访了众多垂钓者、渔政人员、周边村民,借助志愿者拍摄的大量图片、视频,以及江豚观察记录,在请教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和豚类专家后,于8月15日率先报道10余头江豚已在武汉这个“江豚湾”安家落户。

通过这套水下声呐持续14天的科技手段监测,与志愿者和记者的目击观察记录互为印证,可以确切断定:至少有10头江豚将武汉新洲这片水域作为栖息地。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表示,该局将联系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加装无人机系统,与水下声呐形成同步响应。水下声呐“听到”江豚的声信号后,计算江豚群体的位置,立即发送指令给与之配套的无人机并指挥起飞、观察、拍摄,记录江豚在武汉的活动情况。

通过数据赋能,通过新闻宣传、文创加工等方式,让更多人“听到”江豚的声音、“看到”江豚的身影,这本身就是武汉着力打造“数字江豚”的重要一环。

下一步,作为长江流域“听豚”计划的一部分,这类水下阵列“水听”仪器将在长江流域广泛布设,汇聚成网,更多人能够倾听长江中各种生物的声音,感受它们的“悲伤”与“欢乐”。

链接

江豚“悄悄话”借助专业设备能“听到”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对长江江豚声信号及其声行为研究发现,江豚一般为群体活动,有时群体规模可达上百头,有合作捕鱼的现象,这都需要它们进行快速高效的交流和协作。

研究发现,江豚之间主要是依靠发出和接收声信号进行快速联络。江豚的声信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嘀嗒”的高频脉冲信号,类似于探测雷达,可以比作江豚“精准的千里眼”,帮助它们进行回声定位,及时避让航行船只,减少自身受伤频率。另一种是低频连续信号,有的如羊叫,有的似鸟鸣,很像是它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尬聊”,或者是爱慕与亲昵的“暧昧情话”。

总之,它们通过自身的声学系统,借助自己“动听的嗓门”,创建一套频率结构较为复杂的快播群发的“短语”,与其他个体进行高效沟通与情感表达。

江豚的回声定位信号是超声波,是一串一串“嘀嗒”声,峰值频率超过100K赫兹。我们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极限是20K赫兹。当它们探测到猎物,就会持续发声锁定,并调低脉冲间的间隔,通常是间隔小于10毫秒,有点类似嗡叫声。

所以,我们肯定不能直接听到江豚的“悄悄话”,只有借助专业设备,才能录制和解析。

文/金文兵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编号1575”江豚被认养 完成野化训练后计划放归长江
武汉晚报 2024-09-13
世界首头人工繁育长江江豚又当“爸爸”
中国新闻网 2024-06-21
长江江豚全球推介官阿加莎·西里斯:向世界展示江豚和武汉的魅力
武汉晚报 2023-12-19
长江武汉段首次开展江豚科考 摸清江豚家底 构筑“数字江豚”底盘
武汉晚报 2023-11-09
他们讲述江豚迁居长江新洲江段的背后故事:江豚安家武汉中心城区江段并不遥远
武汉晚报 2023-08-18
96岁“江豚奶奶”与18岁江豚“淘淘”的同生缘
武汉晚报 2023-07-06
武汉:“天兴洲族群”有望回老家 天兴洲设想打造“江豚湾”
武汉晚报 2023-06-28
身穿特制“科研背心”发回活动轨迹 2头放归江豚正寻找栖息地“安家”
武汉晚报 2023-04-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