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不容“悬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31 07:00
纵观近年来多地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一些地方和领域之所以出现监管“真空”,客观上是因为历史因素、政策变化、辖区调整等,导致监管职责划分不清、管辖地带不明。从主观上看,也不乏少数监管人员作风漂浮,干工作拈轻怕重,遇事推诿扯皮。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监管人员应当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让监管真正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备受关注的河南安阳市凯信达商贸有限公司“11·21”特别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日前正式公布。报告认定这是一起企业负责人严重违法违规、主体责任不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职不到位而导致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2022年11月21日,河南安阳市文峰区安阳市凯信达商贸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42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2311万元。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事故调查报告,让社会了解了这起事故的全貌,其中诸多细节令人触目惊心,惨痛的教训发人深省。

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查明,涉事企业、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存在8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其中之一是,住房城乡建设和城市管理部门没有查处有关建设工程消防安全问题,具体体现在当地市、区两级分设的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对监督检查工作互相推诿不履职,导致均没有对凯信达公司建设工程未开展消防备案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一道可能避免事故发生的防线失守,居然是因为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形成监管“真空”,导致监管责任“悬空”,这让不少网友直呼“太不应该”。事实上,既往的类似事故已多次暴露出监管“真空”现象。比如,2018年11月28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发生爆燃事故,导致停放公路两侧等候卸货车辆的司机等24人死亡、22人受伤。该事故发生后,当地市、县交通局都认为事发地为对方管辖。而事发地的马路早已成了一片“三不管”地带,拉煤的车和装着易燃乙炔的车经常混在一起都排在路边,最终酿成惊天惨祸。

纵观近年来多地发生的重特大事故,一些地方和领域之所以出现监管“真空”,客观上是因为历史因素、政策变化、辖区调整等,导致监管职责划分不清、管辖地带不明。从主观上看,也不乏少数监管人员作风漂浮,干工作拈轻怕重,遇事推诿扯皮。大量案例表明,重特大事故的背后往往都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子。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问责。安阳“11·21”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孙守刚被问责,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等58名公职人员被处以党纪、政纪处分。代价不可谓不沉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党纪国法面前,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绝不容“悬空”。消除监管“真空”,既要全力去“存量”,更要坚决遏制“增量”。就后者来说,如今,新兴事物层出不穷,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给监管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比如,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针对电竞酒店、商场游乐设备等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亟待引起重视和警惕。

《安全生产法》第10条明确规定:“对新兴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不明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确定监督管理部门。”各级各地相关部门、单位应举一反三,认真进行“回头看”,审视有无监管“真空”,是否存在责任“悬空”的情形。对于职能交叉和新业态新风险,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安委会制定部署的安全生产措施,按照“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的原则,及时明确监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要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把重大风险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日常监督提醒,对于敷衍塞责、不作为乱作为、履职不力的责任人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作风改进。

问责是警钟,也是鞭策。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监管人员应当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以安阳“11·21”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为戒,警钟长鸣,积极主动作为,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落实到行动上,让监管真正严起来、实起来、硬起来,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