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碧水折射治理思路之变。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曾经芦苇泛滥、黄藻密布,最初“就水治水”,迟迟不见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理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统筹考虑,格局和效果明显改观。如今,未到岸边,已闻鸟语,行至湖畔,更见鱼游。
“塞外明珠”重放异彩,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生动缩影,有力见证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
数据最有说服力。本世纪以来,我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新时代以来,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全国城市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一个个突出成果,浸润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努力,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色。如今,生态环境保护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长江大保护让“一江碧水向东流”,塞罕坝等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一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大美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老百姓最有获得感、最有发言权。北京市民邹毅从2013年开始坚持每天早上拍摄同一地点的天空。3800多张照片,从“灰蒙蒙的色调为主”到“蓝天成为常态”,记录看得见、实打实的大气质量改善成效,见证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享受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我们愈发感受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温度,坚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背后,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绿色升级。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十年间,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相当于少用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约29.4亿吨的二氧化碳。今天,我国不仅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和在建核电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一个个“全球之最”“世界第一”,擦亮了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去年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锦州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情况,驻足经过环境综合整治的小凌河畔,一番话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新征程上,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一定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造福人民、泽被后世。
文/桂从路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