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9年的筹备和创作,乌尔善执导的神话史诗电影《封神三部曲》开篇之作《封神第一部》7月20日上映。将宏伟博大的封神故事拍成电影,难度显而易见,导演乌尔善表示,自己非常喜欢挑战,“我喜欢做一些没尝试过的事情。难度越高,好像越兴奋,越有想去尝试挑战的欲望。”
华语电影史上首部采取三部连拍模式创作
《封神第一部》由费翔、李雪健、黄渤、于适、陈牧驰、此沙、武亚凡、夏雨、袁泉、王洛勇、侯雯元、黄曦彦、李昀锐、杨玏以及陈坤出演,电影讲述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西伯侯之子姬发逐渐发现殷寿的本来面目,反出朝歌……
封神故事流传三千年之久,不断被各种艺术形式改编和讲述。电影《封神三部曲》取材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乌尔善很早就开始喜欢封神故事,认为封神的故事适合被拍成神话史诗电影,“首先它有群众基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度。第二,因为在中国电影历史上还没有拍摄过神话史诗这个类型,需要有人去尝试和拓荒。”
从2014年起,乌尔善与编剧团队就开始了剧本创作,经过大量的研究与讨论,并邀请到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小说作家等各专业领域精英参与剧本策划会,近五年间修改打磨了十多稿剧本。最终选择将封神故事改编拍摄成一个三部曲的神话史诗电影,乌尔善表示,《封神演义》庞大的故事体量,为其电影化改编带来了极大挑战,选择以“三部曲”这一经典叙事形式进行改编,是在分析了原著的框架结构和叙事特色之后确定的方案,希望以此呈现这部鸿篇巨制神话的精粹。
在创作上,《封神三部曲》采用了单部独立成片、三部构成完整故事的叙事结构。该系列也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首部采取三部连拍模式创作的作品,为观众开启了一个人、仙、妖并存的瑰丽神话世界。乌尔善说:“建组筹备两年时间,拍摄周期达18个月,共有438个拍摄日,整个工作量是空前的。一部电影的创作离不开幕后的工作人员,我们有8000位筹备及拍摄期在组人员,还有1565位后期制作人员,没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我无法完成这部超级复杂、超级艰难的神话史诗电影。”
故事姜子牙不是核心主角 创新设定“质子旅”
《封神第一部》对原著进行了诸多改编,其中就包括封神榜、天下共主和姜子牙的创新设定。乌尔善认为,《封神演义》里的封神榜就像是一个招募打工人的“黑名单”:“每个角色面临的善恶抉择都与结果无关,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觉得这跟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是有冲突的。”因此,他与编剧团队将封神榜设定为女娲留下的宝物,善恶阵营出于不同目的都想得到它,但唯有真正心系苍生的天下共主才能开启使用它。
此次改编,姜子牙不仅接到“寻找天下共主”的寻人任务,同时也迎来人物的创新设定——他因为接触封神榜而法力全失。黄渤饰演的姜子牙携榜下山拯救苍生,毅然选择放弃四十年修得的法术和长生,从正值盛年的昆仑仙人变回72岁的平凡老人。编剧冉平表示,电影《封神第一部》里,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所有选择都要付出代价,“这部电影的当代性,正是体现在每个人的各种选择当中。殷寿选择权势以满足野心和欲望,姬发选择正义从而反出朝歌,而姜子牙则选择牺牲法术和长生以寻天下共主救天下人。”
而且,影片不再以姜子牙为核心去讲武王伐纣的故事,而是把年轻时期的“周武王”姬发推至当下观众面前。
而姬发就是“质子旅”中的一位。中国古代的质子制度是让诸侯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宗主国作为人质,电影中的年轻质子们同样如此,追随商王殷寿征战沙场。
乌尔善设定 “质子旅”是希望通过年轻人的视角去探讨鉴别真伪、抉择善恶的成长历程:“封神作为一部传承三千年的经典神话,讲述的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永恒主题。我们的电影,不但要构建瑰丽的神话世界,更要以深刻的人性刻画为核心。在《封神第一部》中,我希望通过年轻人的视角,讲述我们每个人的必然经历的鉴别真伪,抉择善恶,最终获得心灵成长的历程。年轻人们一起成长,都想成为英雄和生命中的胜利者,他们经历不同的事件,做出不同的选择,每个人走向不同的人生。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是跨越时代的,对当代的年轻观众来说也很有意义。”
影片剧本顾问芦苇也表示《封神三部曲》“本质上来讲是个英雄成长的故事”,《封神第一部》讲的是商王殷寿暴虐无道,西伯侯之子姬发觉醒;《封神第二部》讲殷商大兵压境,姬发保卫西岐家园;《封神第三部》讲武王伐纣,人仙妖大战,封神天下。编剧冉平说:“把商周之变的历史讲给现代青年听,需要解决如何跟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难题。”
年轻演员6个月训练成“战士”
诠释这些质子角色,对年轻演员的要求很高,为此,剧组从全球海选的15000人中甄选出1400余人,再由乌尔善亲自面试,最终选出20多位年轻演员进入封神演艺训练营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培训。训练营以“礼、乐、射、御、书、数”的“君子六艺”为基础,开设表演、武术、马术、弓箭、鼓乐、中国文化史、塑身、影片赏析等课程,并辅以科学的营养配餐,高效塑造演员强健的体魄和符合古代战士身材的肌肉线条。
扮演姬发的于适并非科班演员,参加《封神三部曲》的训练和拍摄,正是于适作为演员的起点。在剧组中,他接受了表演、马术、动作、礼仪、鼓乐、文化史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姬发骑马脱缰回身射箭、众质子纵马跨越火墙的酷炫镜头,均为自己上阵完成拍摄。
乌尔善表示:“所有高难度的马术动作都是演员本人完成的,他们从零基础开始训练6个月,能完成这么复杂的表演,非常了不起。”其中,最难的个人马术表演镜头,是饰演姬发的于适要在马背上双手脱缰,接到后面同伴扔给他的弓,然后回身射箭。要完成这样的动作没有捷径唯有苦练,于适在完成封神演艺训练营里常规的弓箭课程后更是自己加练,“每天练、每天练、每天练、成为一个肌肉记忆”。
妲己更添狐狸动物感
妲己不仅是封神故事中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符号。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女娲派遣狐妖加速殷商覆灭,经过后世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改编演绎,妲己集美艳妖娆与祸国殃民为一体的妖怪形象越发深入人心。此次电影《封神第一部》中,乌尔善与主创团队在保留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给予狐妖妲己融合动物性的创新设定,让其某些举止更像狐狸,最基本的行为动机也是出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美术指导/人物造型指导叶锦添表示,妲己在造型上有着“对于我们中国女妖的一种想象”,造型团队用了很大胆的色彩和很大胆的剪裁,突出妲己的妖气,同时也展现她动物式的野性和纯真。此外,妲己轻舔殷寿伤口的举动、类似狐狸舔爪的舞蹈动作,皆可见其身上保留了小动物的习性。在乌尔善的指点下,妲己的饰演者娜然花了超过六个月时间研究狐狸的生活视频,模仿狐狸的肢体语言。
以《千里江山图》为视觉基础打造昆仑仙境
封神故事从商周到明朝《封神演义》成书,时间跨度长达2500年,为从这个历史周期里选择视觉美学的依据,乌尔善与美术指导、概念设计艺术家、编剧、视效总监等主创团队进行了漫长而严谨的考察研究。他们走访山西、陕西、河南等封神故事相关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去探寻一个中国的、原创性的、只属于《封神三部曲》的美学世界。
元代永乐宫壁画启发了主创团队的创作灵感,美术指导及人物造型指导叶锦添表示:“(永乐宫壁画)有仙气,也有写实,也有细节,也有美术的经典”,非常适合《封神三部曲》。乌尔善也在特辑中感慨:“你必须要站在它面前,要真的进入那个世界里面去看壁画,你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才能使它变成创作的元素。”
最终,乌尔善和概念设计及美术团队为封神世界设计了完整的美学系统,融合元明道教水陆画、商周青铜器元素和宋人山水的美学风格贯穿整个《封神三部曲》的视觉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界、妖界、仙界三个美学系统。
在乌尔善看来,朝歌城代表权力与欲望,西岐代表人类世界理想的美好家园,昆仑仙境的定位则是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昆仑仙境作为修道之人精神世界的象征,是一个非地理概念上的地点,在时间和空间上应当呈现出与人间不同的逻辑和视觉景观。
在经过早期各种版本的视觉开发之后,乌尔善与美术团队以宋代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大成之作《千里江山图》为视觉基础打造昆仑仙境的全貌。整体渐变的色彩、仙山的缥缈透明质地、低角度的光照感,营造出一个长生无极、时间感与人间不同的仙界空间。不同于真人大小比例的元始天尊与十二金仙漂浮其中、玉质半透的玉虚宫建筑像蜃楼一样浮现、融合唐代走龙造型和鱼类部分特征的异兽龙须虎穿梭而来,更进一步体现出昆仑仙境的独特世界观逻辑和神话气质。
3D打印技术精细制造各类兵器
《封神第一部》的人物服装造型,款式来自元明水陆画,装饰图案和纹路来自商代青铜器和玉器。十位画师绘制服装设计稿,妲己的服装参考了诸多古代典籍和古画,并吸取现当代服饰理论,例如唐代白描长卷《八十七神仙卷》,又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力图做出承古创新的华夏之美。
从特辑中可以看到,妲己在鹿台宴饮这场戏中的红衣造型采用了剪裁简单的深衣,搭配传统编织工艺的璎珞,颇具原始感和妖气。人物造型设计师赖宣吾表示,妲己从最初被殷寿俘虏时代表古典闺女形象的青莲色,逐步过渡到粉红色和朱红色,象征幽囚数百年的狐妖的内心的变化。红色深衣反映出妲己作为狐妖不受世俗规矩约束,有着明确的情感倾向,编剧冉甲男透露:“妲己是一个欲望的放大器,她本身不具有道德判断,没法儿束缚她,红色是表达那种欲望的张扬。”
其他角色的造型同样有文化逻辑渗透其中,殷商和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国的人物造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概念。殷商五行属金,体现“殷人尚白”的传统;东方五行属木,尚青;南方五行属火,尚赤;西方五行属土,尚黄;北方五行属水,尚黑。此外,剧组找到一个专门做手工刺绣的非遗村子,聘请当地绣娘负责片中服装的刺绣。姜王后的礼服尽显华丽,仅云肩就“至少有七层的工艺在同一块布上,从做到调整应该至少八九个月”,所有玉饰也全用真的玉石定制雕刻。乌尔善说:“你要建构一个神话世界的逻辑,它一定是想象出来的,但它要给人真实感,平衡好古典美和现代感。”
为打造电影中的道具,主创人员查阅了很多专业资料,包括商周古墓的发掘报告,不仅复制还原了历史上的“天子驾六”马车,更以传统工艺制作出想象中的道具,比如商王殷寿登基大典用于表演“玄鸟生商”故事的玄鸟,剧组特意找到潍坊风筝的非遗传人用竹子扎制而成。
电影中各类兵器的造型也格外考究,不仅使用3D打印技术实现传统铸剑方式无法达到的精细度,更包含着独到的文化逻辑和美学巧思,戏用道具美术指导赵首艺介绍:“按照每个地域不同的物理环境,我们都有特定的元素涵盖在里面。”在服装道具特辑中,可见东南北三大伯侯佩剑上的蟠螭、白象和虎形装饰,正是其诸侯国的图腾。
视效镜头超过1700个
乌尔善认为,中国电影最需要突破的瓶颈是幻想类型电影。所以,《封神三部曲》不仅是对中国神话史诗电影类型的拓荒,同时也是推动相关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升级,以发掘中国电影更多的可能性。
《封神三部曲》在视效方面有两个特点,工作量超级庞大和工作难度非常高。仅《封神第一部》的视效镜头就超过1700个,视效工作从筹备到完成需要花费近四年时间。为此,乌尔善专门成立了视效公司魅思映像,希望把中国的美学、中国的创意跟全世界最先进的电影技术进行完美结合,同时也去培养和寻找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补齐中国电影工业中的缺失部门。
首当其冲的是概念设计。四季的末那众合工作室、徐天华的天何言工作室和概念艺术家李云中这三个概念艺术团队获邀加盟《封神三部曲》。他们把各自的美学和创意贡献到人物造型、幻想生物、场景、情节关键帧等多个层面的概念设计之中,为影片建立中国原创的美学基础,给视效制作提供依据。
视效制片人吴伊蓓透露:“在做所有工作之前,我们都会先有这个美术的概念设计,它的气氛图、它的关键帧,然后我们再从这里去想象开始研发,它在三维的空间里面会是什么样子的。”
其次是通过动画预览把故事剧情用镜头语言视觉化,这种方式在《封神三部曲》中被大量使用,其中《封神第一部》的动画预览就做了125分钟。在乌尔善看来,动画预览对于神话史诗类型是必需的:“它给各个制作部门提供了一个目标,在实拍部分要做到什么,视效部门要完成实拍无法完成的那些场景、特殊的生物和角色的创造。”
据悉,《封神第一部》的视效难度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数字角色雷震子,既要保持中国传统造型的审美效果,又要让观众相信这个生物真实存在。为此,视效团队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研究雷震子如何从起跑、静止或跳跃状态中起飞,赋予其真实感。
第二级别的是数字生物墨麒麟、九尾狐、龙须虎、饕餮等,概念艺术家研究了它们的造型原理,再由数字艺术家把它们生物化,将基于自然界中不同种类动物生物的动作赋予这些数字生物,以达到逼真效果,让观众相信他们在现实中真的存在。
然后还有集群动画,用于制作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朝歌城群众欢迎殷寿凯旋、成千上万农夫建造祭天台等群众场面。
最后则是神话世界中的风景,比如昆仑仙境,其从研发到执行制作跨越了三四年时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