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回升带动理财市场回暖,这类产品净值却仍在“掉队”。7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权益类理财产品“破净”局面仍然存在,根据中国理财网,目前理财公司发行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共34只,剔除正处于募集期的4只产品,共有30只理财产品展示了净值走势,但净值表现却不容乐观,30只权益类理财产品中有18只处于“破净”状态,个别净值甚至出现了“腰斩”。
在分析人士看来,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与标的市场的整体表现、投资经理和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净值罕见“腰斩”
理财产品净值罕见出现“腰斩”。7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由光大理财发行的一只名为“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将于7月20日开放申购,但净值表现却不乐观。
据悉,“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已运作三年时间,该只理财产品成立于2020年5月,自次年8月单位净值低于1后,就再未走出“破净”困境,2023年7月产品净值进入“腰斩”,截至最新净值披露日7月17日净值已跌至0.4945,最近一个月投资回报为-4.6103%。
作为一只权益类理财产品,“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产品资金80%-95%投资于境内外依法发行的权益类资产,主要投资于卫生安全主题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业。
对于“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长期净值处于低位的原因,光大理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成立后借势医药“小牛市”行情,净值波动上升,在2021年7月达到1.1915,为阶段性高点,初期盈利体验较好,但在随后近2年时间里,伴随着医药大行情走弱,产品业绩逐步下挫,表现不及预期,因此在过去两年产品相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净值回撤。
净值波动较大导致部分投资者作出赎回决定,根据产品公告,“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最初募集规模为4902.15万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产品规模仅为2897.21万元。
不过,光大理财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仍会坚持聚焦于医药行业,该行业目前处于暂时的困难时期,但从长期来看,目前正逐步进入左侧投资布局的阶段,行业整体已经具备较高的胜率和赔率,值得坚持投资。
净值表现难言乐观
债市回升带动理财市场回暖,而权益类理财产品却未能跟上净值上调的步伐,净值表现不容乐观。根据中国理财网,目前30只展示净值走势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中,有18只处于“破净”状态。
除前述净值“腰斩”的理财产品外,光大理财还有4只存续的权益类理财产品目前均处于“破净”状态。此外,招银理财、民生理财、信银理财等理财公司也有多只权益类理财产品“破净”。
谈及权益类理财产品净值表现不佳的原因,招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招银理财目前已累计发行4只主动管理的权益类理财产品、1只FOF类型的权益类产品,5只权益类产品主动风险等级均为PR5,股票仓位不低于80%,近一年多股票市场波动较大,且股票市场风格分化较为极致,高仓位的权益类产品净值难免波动。
“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包括标的市场的整体表现、投资经理和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管理团队的稳定性等”,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过去一年多,刚刚净值化转型的银行理财经历了罕见的股债双杀,目前权益市场依然疲弱,这个整体背景使得不少权益类理财产品出现“破净”。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也指出,目前权益类理财产品主要投资境内股票及基金,受股市影响较大,今年债市回暖、固收类产品收益率逐渐回升,但是股市持续低迷,权益类理财产品业绩表现仍然不理想。
仍需提升投研能力
脱胎于银行的理财公司在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方面已具备较强的投研能力,不过在权益类理财产品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招银理财党委副书记钟文岳此前表示,理财公司多是中低风险产品,以固收、项目投资为主,这方面的风控能力、投资能力比较强,但偏权益的投研体系架构还不完整,人才也相对缺失,在权益类产品的投研能力上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于后续如何提升权益类理财产品净值的稳定性,光大理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加强和行业优秀券商研究所的沟通交流,深化权益投资的投研合作,稳步提升权益投资竞争力”。
“经历过2022年的理财‘破净’潮之后,理财公司在投资方面趋于谨慎,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有所下降,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也较少。”刘银平认为,权益类产品改变“破净”潮局面,一方面取决于股市行情,另一方面理财公司也需要加强投研水平,拓宽权益类资产投资范围。
于百程指出,面对净值亏损,理财公司要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一方面关键还是强化投资能力,留住投研人才;另一方面理财公司可以通过加强自购,优化费用结构或水平等方式,跟投资人的利益绑在一起,立足长期,最终提升净值表现。
在权益类理财产品净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购买此类产品时应注意什么?某理财公司内部人士建议,投资者购买权益类理财产品时,一方面要做好风险测评,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有清醒认识;另一方面,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风险等级、投资方向、投资策略等。此外,需要分散投资,选好管理人。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