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行车道竟然‘堵车’了?”这个夏天,在社交平台,许多市民晒出北京热门骑行路段的“盛况”,随着骑行环境越来越好、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自行车正回归城市。然而,骑车的人多了,自行车道上的矛盾也多了。在非机动车流量较大的路段,由于“同道不同速”,电动自行车、公路自行车、共享单车骑行人彼此“嫌弃”,欠缺默契,催促的喇叭声、铃声此起彼伏,让享受骑行的心情打了折扣,“快慢”之争也带来交通安全隐患。(7月10日《北京日报》)
非机动车道的“快慢”之争,不只是北京一地的“景观”,在很多大城市都常见。有的人骑车赏景,而有的人则是骑车锻炼或通勤上班,一方需要慢慢悠悠,另一方面则需要刷速度,从而经常引发“抢道大战”。即便是同一种非机动车,由于出行需求不同,速度也不同,矛盾同样突出。基于此,近年来,很多城市均有有识之士呼吁,对非机动车出行进行分类管理,人力、电动区分开,对路权进行划分,以保障优化出行效率。其实,解决非机动车道的“快慢”之争或“抢道大战”,需要“软硬兼施”。
从“软”的方面说,在非机动车道,除了大力倡导培养良好的骑行素质,比如不故意给他人制造前行障碍,不玩“飞车”或者“飙车”,慢者礼让快者,让一让,道路才能更通畅,还应该培养良好的骑行习惯。我国机动车的通行规则往往是“速度慢,要靠边”“右侧慢行、左侧超车”,这是为了保障交通相对安全。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也应倡导这样的交通规则。据媒体记者观察,大部分超车的公路自行车骑手能够做到左侧超车,但不少共享单车骑车人没有做到慢行靠右,有的人贴着自行车道最左侧,依旧慢慢悠悠,与同伴聊着天,并排骑行。当自行车与机动车一样实行“右侧慢行、左侧超车”,骑行人之间就像开机动车一样,具有了一定的默契。
从“硬”的方面说,必须重视非机动车道的硬件设施建设。非机动车出行具有灵活、准时性高的特点,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弊端的有效路径,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道路路权、配套设施建设等多方面予以优化,构建一种友好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助力绿色出行。这些年,在一些城市的机动车道越修越宽,自行车道被大量挤占之下,一些城市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就是让骑行者拥有独立专属路权,拥有更纯粹更安全的骑行环境。
在解决非机动车“抢道大战”上,要进一步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据报道,有北京市民曾建议,为存在速度差的各类非机动车设置快慢车道,让电动自行车、公路自行车、自行车分道骑行。事实上,2017年北京出现过“快慢式”自行车道,由白色护栏隔离,但没区分电动自行车和其他自行车,市民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如今已找不到双排自行车道的身影。有研究表明,相比于非机动车混合通行,分行状态下的非机动车运行效率更高,且整体行驶状态更稳定,在条件较好的超宽路段(研究人员提出的条件是,非机动车道宽度大于3.5米),仍可以探索设置“快慢式”自行车道。
在目前没有或不能设置“快慢式”自行车道的情况下,各地至少可以增设一些宣传标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非机动车“速度慢,要靠边”“右侧慢行、左侧超车”,引导和约束市民规范骑行。各地都应从忽视自行车道,转变为重视自行车道,这样就会对骑车出行者形成一种无声的鼓励,让他们享受到低碳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更多的市民恐怕会步入骑行队伍。
文/何勇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