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通信运营商、油气、基建、金融板块的“中字头”头部上市公司从估值“洼地”价值回归,由此也引发了市场激辩。规模庞大的国有资产能否盘活,国有企业效率能否进一步提高,成为“中特估”估值能否持续长期上行的基础。
“中特估”提供观察资本市场新视角
从中国移动向“A股市值第一股”进发,到各大板块轮番上涨带动上证指数向上突破,“中特估”成为今年A股舞台上新的主角。
“中特估”即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简称。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3月3日,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在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政策催化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这一重要命题的市场关注度持续走高。
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年会暨2023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认为,“中特估”概念的提出,提供了观察资本市场的新视角,让投资者的目光更关注我国的自主产业体系,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价值发现意识,助力国有控股企业项目质量的提升。
从“价值发现”走向“价值创造”
在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看来,“中特估”概念提出的背后逻辑是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这也意味着“中特估”不能仅停留在“价值发现”阶段,还需走向“价值创造”。从价值创造角度看“中特估”,规模庞大的国有资产能否盘活,国有企业效率能否进一步提高,成为估值能否持续长期上行的基础。
“中特估”不仅仅停留在二级市场的行情表现上,还应久久为功,央企、国企要做实做大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宋志平建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创造能力。
具体来看,一是要做强主业,防范风险,夯实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基础;二是要强化和投资者的沟通,央国企上市公司要放下身段多和市场参与方交流,加强和市场的互动;三是提高回报股东的能力,股东给企业,特别是央国企投了信任票,在有一定回报能力的时候就要为股东创造价值,担当起社会责任;四是要重视内部激励机制,央国企有没有管理层激励机制、团队骨干有没有持股计划,这些代表着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力,是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重点之一;五是要将市值涨跌纳入央国企的考核体系中,要让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对价值创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谈及国企要强化与投资者的互动,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也认为,国企的公司治理,核心就是要聆听中小投资者的声音,要让投资者有参与感,提高对股东的回报,才能够走得长走得远。
机构在估值体系重构中扛大旗
在此轮央国企价值重估大潮中,公募基金成为主力军。据统计,一季度末,重仓“中特估”的基金数量由3489只上升至5264只。同时,基金公司争相发行国新央企系列ETF抢占先机。
5月25日,招商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ETF、广发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ETF、汇添富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ETF同日发布基金合同生效公告,首批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ETF正式宣告成立,3只基金合计募资约60亿元。
银华基金ETF业务总监王帅认为,公募基金积极布局央国企主题基金,一方面是因为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大幕拉开,叠加“中特估”概念,央国企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凸显,该主题的基金将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工具以参与到央国企投资。另一方面是落实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引导更多资金参与央国企改革,更好发挥公募基金服务资本市场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作用。
“公募基金将成为此次国企改革的核心机构投资者。”融通基金基金经理何龙表示,公募基金是市场化竞争的机构,核心是基于价值规律做投资,基于价值驱动的买入和上涨,有扎实的安全边际,可以避免过往市场上的主题炒作。过去央国企改革的矛盾是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和市场化改革的内在冲突性无法化解,而公募基金管理的是普通投资者的资金,管理专业、透明,可以调和国有资产流失、市场化机制的矛盾,让央国企价值滚动进入正向循环。
李迅雷表示,从体制层面推进改革,将国有资产盘活,提高国有企业投资回报率,形成推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说易行难,但能一定程度倒逼经济转型。在央企改革逻辑线索明确的背景下,下一步重心应该在地方国企,市场还未给予地方国企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的估值空间。(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