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北京的“三级甲等”医院数量已经达到了104家,其中还不包括驻京部队医院,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上海和广州分别仅有66家和62家,深圳不到20家。北京是典型的“全国看病中心”,每年接待看病人次数达到2.5亿,每天就有70万人从外地进京来看病。
为了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东西城、城市副中心、生态涵养区明确不能成为“看病中心”。东西城核心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主要满足区域内居民健康需要和中央党政军机关运行和政务活动需要,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医疗资源重点为副中心及北三县等地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综合医疗服务保障,生态涵养区医疗资源重在“质量提升”,而不在“数量增加”。因此,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成为关键。具体包括:一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京内优化布局,从中心城区向其他区域转移。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东直门医院东区扩建等,基本建成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实现北大医院城南院区、朝阳医院东院、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等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正在加快实施口腔医院整体迁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等项目建设,带动了一批市属高校医院向外布局,实现了核心区外地患者诊疗量构成比持续降低。二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京外辐射。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建立,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与北京天坛医院联合成立“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北京同仁医院与张家口市第四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与北京朝阳、安贞两家医院合作成立“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心脏中心”等。
总的来看,优质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有效实现了核心区的旅游、商业、建筑、人口等四个密度减量,也很好提升了核心区以外地区医疗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叶堂林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