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字十万”效应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古文字研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1 07:10

近日,一则“旧闻”引发了公众关注。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曾面向社会发出的“悬赏令”。2018年,有一人拿到了这10万元,他就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其获奖论文是《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据悉,他也是目前唯一拿到这笔奖金的人。

在新闻不过24小时的当下,5年过去了竟然还能走红,确实有些出乎意料。“破译一个字奖励10万元”固然有一定的“标题效应”,但另外两个因素更为重要。

一是学者的钻研精神赢得了公众的由衷敬佩。板凳要坐十年冷,学术研究需要甘于寂寞,才能厚积薄发。蒋玉斌在获奖论文中提出,甲骨文、金文中用在某些方国名字前的“屯”字,应该释读为蠢动的“蠢”字。例如,“屯夷方”应解读为“动乱的夷方”。“当时在商王国的周边,方国林立。有些方国不服商王朝的管治,兴兵作乱,就被称作‘蠢某方’,加以征讨”。经过这样解读,文句一下子读通了。看似简单的结论,背后是多年考证之功,网友们纷纷表示要向耐得住寂寞的学者致敬。

二则是时隔5年,“一字十万”的大奖依然只有一位获奖者,刺痛了公众眼球。泱泱大国,人才济济,何以如此后续无人?据学者统计,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4000余个,取得共识的破译字约占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要想破译,需要详细论证考据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专业性的要求极高。破译难度固然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无法逾越的拦路虎。“一字十万”却鲜有人能“揭榜”,这样的尴尬,怎能不令人感慨?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长,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随之增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受到了高度重视。汉字是关系到中华文明发展的大问题,研究汉字起源,也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作用。中国文字博物馆面向社会发出“一字十万”的“悬赏令”,其用意就是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甲骨文的破译工作,鼓励更多的人投入中华文明的挖掘研究中。我们不仅需要有蒋玉斌这样的资深专家学者,更期待能有年轻力量加入。

令人欣喜的是,现实中也不乏有志于投身从事中华传统文明相关研究的年轻人。2020年7月,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优异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一度引发舆论热议。时隔一年,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的女生石璧君考也以667分的优异成绩,填报了北大考古学专业的志愿。两位女孩遵从内心所爱,赢得了舆论广泛称赞。

一些人以世俗眼光审视考古专业,认为没“钱”途。其实不然。考古和古文字研究等在就业发展和薪酬回报上,成为“大富大贵”的概率确实不高,但基本的就业和待遇并不是什么问题。倘若能在专业上潜心钻研有所积淀,无论是收入还是成就感都会水涨船高。

“冷门不冷,绝学不绝”。年轻人在选择时要避免被偏见误导,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相关部门也要善于利用热点事件进行宣传,打破世俗的陈旧观念,并通过提升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吸引青年才俊。

蒋玉斌希望,在考释甲骨文字的艰苦道路上,有更多年轻的身影加入一起前行。期待“一字十万”的溢出效应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古文字研究。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古文字在博物馆是怎么“活起来”的
中国青年报 2024-07-12
国博发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阶段成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01
95后女孩科普甲骨文出圈 文化传承期待更多新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95后女孩科普甲骨文出圈,文化传承期待更多新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北青快评 | 95后女孩让甲骨文活起来,没有破译一个字同样功不可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几千年前的“硬骨头”有多少待解之谜?看如何用大数据破译“甲骨密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13
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技术助力甲骨文的“破译”之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13
破译一个字“重赏”10万,甲骨文释读还需久久为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