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关于烟花爆竹“禁燃令”是否松绑,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
根据目前各地公布的方案,有部分地区明确部分时段可燃放爆竹,有地区则明确了可燃放和禁燃放区域,还有的地方则再度强调“禁燃令”。
在近期媒体的讨论过程中,如何平衡民声和管理之间的问题,成为烟花爆竹“禁燃令”是否松绑的一个焦点。
江苏媒体《现代快报》就刊文认为,一些地方呼应民声所采取的柔性举措,值得期待。随着去年年底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防疫进入新阶段。很多网友希望春节能燃放烟花爆竹,送走“瘟神”,宣泄心中“块垒”,这是可以理解的事实。
文章认为,应该指出的是,民声要听,但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空气、噪音污染,是客观事实,此外,也可能引发一些意外情形。对此,怎么样把握好平衡,将好事办好,值得深度关切。多年来,围绕烟花爆竹的禁与非禁,争议不小。因生态环境、治安环境易受影响,便常受审视。目下所采取的局部、有限放开举措,如何避免出现“一放就乱”,实在费思量。
昆明日报评论员4日也刊文《正视“鞭炮放不放”背后的民意诉求》指出,今年年关将近之时,关于给“禁燃令”松绑的呼吁之声显得格外大,为何?在于经过近三年疫情的严重影响,人们今年终于能过一个正常的年了,内心的压抑、焦虑,需要一个好的发泄渠道,更在于新年新气象、好运好风光,人们需要在喜庆祥和的日子里,借着节日的种种仪式感,来祈福祝愿、慰藉心灵,获得温暖与希望。
文章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恰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需求。在噼里啪啦的声音中,在烟花照亮夜空的美丽图景里,不仅会让节日的仪式感更强、节日氛围更加热闹,而且是祝贺新年、祛除瘟疫、赶走年兽等诸多情感的直接表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年味越来越淡,固然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也与一些传统仪式不合时宜——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取缔,而新的仪式、新的范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有关。
昆明日报评论员文章表示,“鞭炮放不放”背后的民意诉求值得重视。烟花爆竹能不能放、怎么放、在哪里放,如何同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取得最大公约数,都非常考验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回归事实、回归常识、回归科学,然后审时度势,综合权衡,而不能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
河南媒体大河网4日也刊文《河声:烟花爆竹的禁放之争,关注环保安全,也要尊重民意民俗》认为,烟花爆竹的禁放之争,出发点都是好的。前者站在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问题,居安思危谋长远;后者则是从民俗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看待,希望让传统习俗传承下去。每一类的观点都有被表达的需求,都值得被讨论和理解、尊重。放、禁、限归根结底是一道社会治理的考题,每个人都是答卷人也是受益者。我们要理性客观讨论,不对立不撕裂,更不能情绪化乃至极端化,答好这个答卷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河网文章指出,我们看到,面对群众燃放烟花爆竹的呼声,多地已陆续调整烟花爆竹燃放政策,通过调整烟花爆竹禁限放政策,合理确定禁限放区域和时段,在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允许群众燃放,尽量在情与理中找到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间的平衡。例如,北京通州区明确,经公安部门批准后,环球度假区限定区域内可燃放烟花爆竹;山东东营、滨州明确春节部分区域和个别时段可燃放烟花爆竹……这些地方并未“一刀切”禁燃,而是兼顾了民俗传承与环保安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禁燃”到“限燃”,这样的缓冲更接地气,也更人性化。
正观新闻也刊文指出,目前在舆论场中,呼吁为烟花爆竹“禁燃令”松绑的网友为数不少,支持“禁燃令”的网友也大有人在,并且形成了较为尖锐的“交锋”。这两种声音都是民意的一种呈现形式,也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
文章指出,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成形,往往需要决策部门实地调研和科学研判,也需要民意推动,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网友在表达诉求时应保持理性,在法治轨道内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如果采取极端手段,特别是无视法律规定而肆意妄为,则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付出法律代价。
正观新闻的评论文章认为,此前有统计称,全国700多个城市颁布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条例。既然是条例,就意味着具有强制性。如今,呼吁松绑的民意在发酵,已经成为各地必须正视的公共议题。是继续禁还是放,都要走程序,而不能拍脑袋决策。此外,即便松绑了也要做好配套措施,比如如何避免扰民,如何减少事故,特别是如何防范空气污染等,应对周全一些,争议也就少一些。
编辑/赵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