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广州ICU战疫一线医护:感染后仅休两天“吞着刀片”救重症
南方都市报 2023-01-03 10:06

去年12月7日,国家颁布了优化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新十条措施,社会公民成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群普遍易感,让医务人员也开始大面积感染,急诊、发热门诊、病房、重症ICU却依旧坚持战斗。“ICU总共有23个医生,目前仅有一人没有‘阳’,90多名护士,80%以上要么正‘阳’着,要么已经‘阳康’了。”一大早就来到病区工作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主任尹海燕表示,从2022年12月15日开始收治新冠重症患者后,医院的中心ICU已经处于超满负荷运转状态。经历了大半个月,这一个波次感染高峰已经看见曙光在前。

“重症、危重症比例已大大降低”

2022年11月末推出精准防控“20条”时,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专家都在强调加强重症单元建设,尹海燕所在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进行了提前布局和规划。在医院院长徐安定、分管医疗的副院长郑小飞的统筹支持下,呼吸支持单元、自动输液设备、心电监护仪器都提前进行了统筹布置,包括最顶级的生命支持设备ECMO,都组织了3台进行集中调度。

接下来新十条实施后的7-8天,奥密克戎的超强传播触角延伸到老龄、超高龄老年群体时,那股重症潮开始不断冲击ICU的防波堤。

作为重症医学专家,尹海燕率队参与过2020年武汉抗疫会战,也支援过2021年5.21羊城疫情时的市八医院。“必须说,奥密克戎BA.5.2的致病力还是弱化了许多,具体到专业上,重症、危重症的比例已经大大降低。”

可再低的重症率,在广州这个超大型城市1800万人口的庞大人口基数面前,仍然形成了大量的危重症。“(12月15日)敞开收治的那一刻,一下子就收进了5个重症危重症,都是白发苍苍的高龄长者。当天中午,31张病床就全部收满,高龄、超高龄老人居多。”

尹海燕告诉南都记者,经过医院徐安定院长、郑小飞副院长多次协调全院专家制定策略,目前ICU的转出门槛被设置在了一个安全的阈值内——患者撤离呼吸机后,观察发现已经没有其他严重合并症,立即转到对应科室的病房接受后续氧疗、观察。就这样,31张病床至今已经收治了100来名相关重症,每天都有2-3人转到普通病房。

ICU医护“康复”都必须快一点

医护人员自身的感染问题也不容忽视。以往全身包裹的大白防护服,替换成了一件相对单薄的普通隔离衣后,到处都是奥密克戎株可以乘虚而入的地方。

病区护士长蓝静儒告诉南都记者,整个ICU一共110多名医生护士,没有阳过的医生只有一人。将近九成的护士都阳过了,除了发烧、头晕那两天短暂休息外,挺过了感染后急性期,哪怕严重鼻塞、哪怕“吞着刀片”也一个不落地快速回归到了自己的岗位。

徐君副主任医师和已经59岁马上就要退休的徐昆副主任医师,感染后一过了发热期,马上就准时准点地来到了交接班现场。在最为繁忙的ICU里工作,即便感染了也“必须”比别人康复得快几天。

根据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教授等专家的预估,实施全面精准防控后的感染高峰期将持续到2023年1-2月,这意味着当前这一波重症潮还要延续,并且可能形成新一波的感染、重症潮。

病区副主任汪志刚告诉南都记者,如果真的还有下一个波次,医院尤其是重症监护单位的应对是会更加从容的。“起码,我们的医护人员都阳过了,短期不会出现因感染而带来的减员问题。”

在暨大附一院,目前已经将除新生儿重症监护单元以外的专科ICU都纳入到了统一管理,建设了以医院为单位的综合ICU平台,重症监护单元从31张增加到了81张,已经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重症床位占比4%的要求,也符合广州市要求8%床位为重症监护床位的门槛。“会有更多的资源和专家向重症倾斜,保救治、保重症救治,归根结底就是守护好新冠疫情中的最后一道生死线,挽救更多的生命。”

文/王道斌 刘丽芳 张灿城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全力以赴,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新华日报 2023-01-22
搏命重症高峰
中国青年报 2023-01-06
各地医护人员坚守疫情防控一线 全力“保健康、防重症”
新华社 2023-01-06
为生命承重 医护人员坚守ICU病房
央视网 2023-01-05
医生特写│在ICU与新冠竞速
新京报 2023-01-05
全力以赴做好重症患者救治 记者直击重症救治一线
新华社 2023-01-03
如何保健康防重症?实地探访北京街道社区、急救中心、医院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2-12-29
北京朝阳医院多措并举 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中国妇女网 2022-12-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