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产品近几年在保险市场上不断走红,但同城多款产品厮杀的现象也不断浮现。如今,有城市的“惠民保”产品选择了“握手言和”。
10月27日,北京京惠保发布公告称,“北京京惠保”保障将于11月30日到期并停售,历史保单的后续服务仍将由“北京京惠保”公众号提供,广大客户可通过“北京京惠保”公众号了解具体信息。对于仍希望拥有全面实惠的健康保障的客户朋友,可以参保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
“北京普惠健康保”则是北京的另一款“惠民保”产品,同样定位为北京医保参保人专属的普惠性商业健康保险。
2020年10月,“北京京惠保”正式发布,明确表示该产品是北京医保人专属的普惠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这款产品保费为79元/年,能够获得最高200万元的保险保障和相关健康服务。一年之后,“北京京惠保”推出2021年版,保障升级,但是保费依旧不变。
不过,2021年7月,“北京普惠健康保”也正式发布。这款产品保费为195元/年,就能获得医保目录内外最高300万元的医疗保障。同城多款“惠民保”产品,让一些消费者也面临“选择难”。
其实,不限于北京,有不少城市都出现了同城两个“惠民保”产品“厮杀”的情况,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同城三款甚至四款惠民保产品。例如,浙江杭州、浙江宁波、福建福州等地曾先后推出了三款甚至更多的惠民保产品,杭州市民可参保的包括“杭州惠民保”“杭州市民保”“西湖益联保”等;福建福州市民最早可参保的产品为福州专属的“榕城保”,“榕城保”后升级为面向福建省医保参保人的“八闽保”。
有多位保险业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还是建议一个城市将“惠民保”产品统一成一款。
就当下来看,惠民保产品的投保率情况与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有较大的关系。此外,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承保方的实力、当地居民的保险意识、人口老龄化程度等也都对投保率有所影响。
同城多产品的出现,则对各款产品的投保率均会造成影响。虽然是一款普惠型产品,但“惠民保”的商业属性依然存在,投保率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可持续性。惠民保若要可持续发展,在筹资和支付方面均要有可持续性,前者则要求有着持续充足的参保量,后者则要求在控费能力方面加以提升。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时曾表示,整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项目还是处于启动阶段,还未经历完整的保险期间。这个业务赔付率受项目赔付条件设置、当地基本医保政策和参保率影响较大,目前赔付风险暴露尚不充分,不排除部分地区将来可能还出现亏损,这是探索的一个过程。
可以说,“惠民保”产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以及普通商业保险可保范围之外的人群的医疗保障需求。但是,在“惠民保”的发展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引导和规范。“北京京惠保”此次宣布“退出”,或能给同城多产品走出“厮杀”提供一个范例。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