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患者突发晕厥意识丧失 北大人民医院医护接力抢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0-12 20:32

“这个病人情况不对!”10月8日16时40分,正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值守的保安马虎,发现一位轮椅上的男性患者,突然脑袋下垂、呼之不应……此时,几米开外,身着“医院大使”马甲的呼吸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艳良立即跪地施救,并呼叫门诊医务人员立即启动抢救应急预案。

“您醒醒!能听见吗!”马艳良拍拍患者的肩头,随即摸向颈动脉,呼之不应、脸色发青、口吐白沫、颈动脉消失、意识丧失、瞳孔散大……“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凭着20多年临床经验,马艳良迅速进行判断。家属和热心群众合力将大体重的患者从轮椅上转移到地上平躺,马艳良为其实施心肺复苏。

一下,两下,三下……马艳良跪在地上不停按压,全力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取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过来!”她冷静地指挥门诊急救小组成员进行各种急救。护士长刘彩艳取来门诊大厅设置的AED,娴熟操作为患者除颤。在交替心肺复苏间隙,马艳良立刻给患者开放气道,安置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

几分钟后,急救人员推着抢救床赶到,大家一鼓作气,把患者抬上抢救床,准备送往急诊继续抢救。“患者没有呼吸、没有意识,心肺复苏不能停!”刘彩艳没有丝毫犹豫,跪在抢救床上继续胸外按压,直至急诊复苏室。

此时复苏室的抢救迅速、紧张、有序,急救团队医护配合,持续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路、检查心电图……经过一系列的抢救,患者自主呼吸、心跳慢慢恢复,血压逐渐回升。

回到工作岗位上的马艳良,心里却一直放心不下,牵挂着患者的病情。直到第二天,得知患者在急诊被抢救成功,才发了一条信息:“昨天当‘大使’下班前在大厅抢救了一个病人,他活过来了。”而跪地高强度持续胸外心脏按压,使得她膝盖出现淤青。

这名患者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心脏骤停时得到了最及时的救治,这得益于人民医院一直致力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让工作人员走到患者身边的理念。

原来,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北大人民医院结合门诊患者流动性和突发急症的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对门诊急救设备、流程和培训做了系统梳理完善,并规范相应预案和流程;门诊各区域固定诊室都配备急救箱、抢救车、除颤仪、转运床等常用急救设施,诊室门上标注醒目的“红十字”标志,方便在发生意外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及时应对。

同时,医院定期组织培训,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升门诊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通过成人心肺复苏技能操作、AED、电除颤急救设备使用等实践操作和演练,确保人人可知晓、个个会操作。

北大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一直致力于创造尊重患者、方便患者的人文环境,改善医疗服务和院风院貌,从患者视角优化流程、改善服务、提升管理。在门诊楼、综合服务厅、自助服务厅,到处都能看到身穿“黄马甲”的疫情防控引导员,身穿“红马甲”的门诊部管理人员,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今年还增加了身穿“白马甲”的“医院大使”。“医院大使”由行政管理人员组成,他们主动到一线巡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走到患者身边提供更暖心、更精准的帮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通讯员 钟艳宇

编辑/张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