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好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和市文物局下发的加强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通知精神,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区文旅局,对辖区5处国家级文博单位、3处市级文博单位,以及29处区级文博单位,开展“回头看”和动态隐患消防核查消隐工作。
据悉,昌平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均集中于明十三陵景区,总面积120余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该陵园建于1409至1644年,距今已有300至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为保护明十三陵景区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辖区防火监督员多方协调属地镇街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巡查检查,2022年1月至今,共检查文物365家次,出动818人次,利用长城管理巡护员开展检查19次出动59人次。今年以来多次深入明十三陵景区开展消防培训和实战演练,督促景区全体职工开展“一警六员”培训并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灭火救援演练预案,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在前期作了大量全面细致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明十三陵景区消防安全形势,提出了具体的隐患整改意见。协调区文旅局每月组织召开明十三陵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联席会8次,推动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健全消防安全工作管理制度5份,对明十三陵管理中心15处文物重点部位开展安全自查、隐患自改、责任自负的消防工作责任机制。
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还联合分局、安监、文旅局成立专项检查小组,集中摸排明十三陵管理中心附属配房建筑耐火等级、消防设施器材、应急疏散通道和用火、用电、用气等情况,特别是针对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企事改革期间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存在漏洞等问题进行明确,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发挥主推手和主力军作用,对历史遗留问题列出整改清单,推动明十三陵景区与下属单位签订《消防安全承诺书》和《隐患问题整改承诺书》,明确主体责任,要求管理、使用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巡查检查措施、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及防控措施,从“断、停、减”三个关键点入手,对附属配房重点部位及文物本体建筑实行断电管理、对耐火等级不符合要求附属建筑配房自行停用、核减电气设备,对文保区内电气设备重新核定总功率,杜绝私增电气或违规用电。同时指导驻点派出所对文物建筑开展用火、用电、用气和周边可燃物的清理自查工作。
结合明十三陵管理中心消防安全区域联防,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对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内部14处有消防设施的具体点位、24小时应急值守力量情况进行了摸排,推动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在未开放陵区建成微型消防站9座,增配消防灭火器等器材1563余件,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方式,对微型消防站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培训、规范处置程序,全面提升管理中心安保人员对初期火灾扑救的处置水平。
同时,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督促指导明十三陵管理中心最大限度依托各类宣传载体,在文物建筑景区入口处设置消防疏散路线、标注消防设施位置、设置消防安全提示,在景区内路边、建筑外墙、游客通道及其他显眼位置设置消防宣传教育公益牌、警示牌;统一印制并悬挂文物古建消防宣传横幅15条,利用消防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物消防安全温馨提示20条;分批次、分类别组织景区文职人员、安全员、景区讲解员、景区环卫人员开展消防技能演练培训10场次,发动陵区周边群众开展防火巡查180余次,发现并督促立即整改火灾隐患53余处,清理可燃物30余吨。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