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大遗址见证大变局——从良渚到殷墟、三星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1 10:00

◎主题:大遗址见证大变局——从良渚到殷墟、三星堆

◎时间:2022年8月29日

◎地点:中信读书会直播

◎嘉宾: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主办:中信出版集团

我是考古人许宏,《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共有15位作者,从十几个遗址讲解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变化过程。我是其中之一。

我个人是做早期中国考古研究的。所谓“早期中国”,大体上是指秦始皇以前或者汉代以前的中国历史,基本限于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或者秦汉。书中与我研究相关的有六大遗址,我想通过这六大遗址、从五大方面,给大家串连起中国古代早期文明史中,东亚大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大变局。

从史前时代到历史时代

中国王朝的开头并不是特别清晰的

如何区分“史前”和“历史”这两个概念?

狭义的人类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300万年前后;而广义的人类起源,是从距今700多万年到600多万年人猿的出现开始的。

作为一个大的历史节点,在大约距今25万年到20万年的时候,智人也就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开始出现;到了大概距今10万年前后,出现了第一个大的潮流——人类潮(人类出非洲)。这是分子人类学为我们勾画出的一个大致的发展脉络。世界上现有的人类基本都来自共同的祖先——他们生活在非洲,距今10万年前后他们多次出非洲,完全因为气候变化。因为非洲有火山喷发,可以使智人度过难挨的冰期,适合人类生存。随着气候转暖,人类的足迹在几万年的时间内几乎遍布全球。

到了距今10000年前后出现了第二个大潮流——农业潮。那时全球一些主要地点开始出现农业和定居。人类发展到现在,一切基础都起源于农业,没有农业就根本没有我们当代人类。

第三个大的节点是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开始出现的青铜潮。这是人类第一次开始利用金属并且生产出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的物质——青铜是合金。

第四个节点,距今500年前后,大航海时代开始。在这之后人类历史进一步加速,到了大约距今260年前后,遍布全球的工业潮开始到来。

第五个节点,距今约70多年前,信息化大潮出现,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处于这个大潮之中。

可以看到,从5000年前的青铜潮到现在的信息化大潮有一个很明显的大提速。整个几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历程里,考古学家的“地盘”占了绝大部分。如果将这几百万年人类历史比喻为24小时,那么只是到了晚上11:57左右,才有了文字和文书。之前的历史主要靠考古学来还原,所以我说那是考古学的地盘。

因为人类发展史有一个大提速的状态,所以史前时代是悠长的。什么叫“史前”?现在约定俗成的定义是,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叫“史前”。我们常说的“历史”是狭义的历史——有文字的历史。实际上没有文字的历史也是历史,但是我们的前辈管没有文字的历史叫“史前史”。所以历史时期是非常短暂的。

从学理上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不太清楚且时间框架也比较粗犷?因为没有当时的文献记载,所以好多东西说不清楚。

中国是在什么时候进入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时期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起始于距今3300年的殷墟时代。那个时期成系统的甲骨文开始出现,甲骨文可以自证历史。甲骨文背后的人群族属和王朝归属是殷商,商代晚期再往前就扑朔迷离了,因为没有文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靠考古学家来建构历史的框架。考古人有长处也有短处。考古人擅长宜粗不宜细地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进行长时段观察,不擅长具体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

如此,我们就把整个大历史分成“史前”和“历史”两大阶段。有学者在这中间又加了一个概念,叫“原史时代”。

“原史时代”是指已经出现文字但又不足以解明当时历史发展状况,或者当时没有文字但是后人有追述性记载的时代。之所以提到这一概念,因为这恰好与中国历史大变局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划分方案,我们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大体上处于原史时代,或者说是从原史时代往历史时代的过渡时期。“史前”“原史”和“历史”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跟当时文字的有无及使用状况相关联的。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献资源特别丰富的国度,在比较早的时候我们就有文献记载。文献记载中告诉我们有夏商周,所以“史前”之后就是夏商周等具体朝代。考古学家通过物质遗存把历史分成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通过有没有当时的文字文书,分为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和历史时代。

要意识到,中国王朝的开头并不是特别清晰的。因为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到殷墟及以后记载才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丰富。扑朔迷离的夏商王朝,就是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最初被整合的。

从玉帛古国到青铜王国

人类社会的大变革都与高科技相关联

说了文字和文书,现在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来看大变局。

“帛”指丝绸,中国是丝绸大国,丝绸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玉帛古国到青铜王国,古人所采用的奢侈品质料变了,国家形态也跟着变了。根据物质文化上的大变革,这六大遗址可以这样划分——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仰韶文化在距今7000年开始到距今5000年或稍后的这段时间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村落。良渚是东亚大陆新石器时代玉帛古国的典范,玉器非常发达。丝绸在良渚时期也已经有了。良渚是非常典型的、完全不知道金属文明和青铜器为何物的、分布于东南地区的一个古国。后来又有了陕北地区的石峁古国,它们三个属于新石器时代。

从二里头文化开始,古代中国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开始从外面传入。也大致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家状态开始复杂起来。二里头成为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开始摆脱之前仰韶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的小国寡民状态,进入以中原为中心的王朝时代,长达2000年之久。后来中原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王朝文明的主流。二里头文化之后,在考古学上有二里岗文化,我们一般管它叫商代早期文化。再后来就是殷墟,它是兴盛发达的中国青铜礼乐文明的典范;还有和殷墟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晚期,它呈现出了另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铜文明样貌。早期中国大体走过了这样一段历程。

二里头铜爵

良渚文化贵族王墓里的陪葬品以玉器为主,还有其他一些精致的陶器、漆木器等奢侈品。因此甚至有考古学家认为中国青铜时代以前有一个玉器时代。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石器时代现在又说是玉器时代?实际上,石器时代是指主要用石头来做生产工具和农具的那段时期。当然也有的工具是用骨头和蚌壳等做的,但因为石头保存得特别好,我们看到的以石器为多。其实玉也是一种石头,中国古人讲“玉者,美石也”,但玉通常是作为贵族奢侈品使用的。甚至在中国古代礼乐文明使用的礼器中,玉器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后来的青铜器也是礼器,而早于青铜器的礼器以玉器为主。所以有学者称为玉器时代,也是合理的。

青铜器出现之前,早期中国玉器独霸天下。之后便进入了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时期丑小鸭式的中国最早的青铜鼎、青铜爵,到后来殷墟灿烂的青铜文化,再到西周时期进入巅峰的青铜文明。到了春秋甚至战国初期依然有兴盛发达的青铜文明。一般认为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早期中国也就接近尾声了。

青铜技术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人类出非洲之后的第一个大十字路口是地中海东岸,也就是现在的西亚地区。在那个地方最早出现了青铜,之后一点点向外辐射。那个地方青铜时代出现比我们要早1000多年,所以我们一般认为青铜在当时是作为一种高科技向外辐射,逐渐传到了东亚地区的。

距今3700年左右的二里头时代,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了殷墟和西周时期,青铜文明进入鼎盛时期。最初从外面传入的青铜冶铸技术是非常简单的,到了中原之后就被本土化并有了创新。古人开始用复杂的模范来铸造青铜器。“模范”这个词是一个很中国的概念,把铜水浇在内范和外范的缝隙里定型,最后脱范打磨,形成非常精美的青铜器。这套复杂的制作流程是古代中国人自己琢磨出来的,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成就。因此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开始生根开花,到后来甚至屹立于世界青铜文明之林,青铜冶铸技术远超出世界其他地区。

各个时段总有一些高科技参与到人类生活中,使得我们的社会结构和文明越来越发达。新石器时代早期,大家都是定居和农业,都是一般的聚落也即村落。那个时候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聚落与聚落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后来随着人口的膨胀,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就开始出现摩擦和冲突。随着社会开始复杂化,就出现了人上人,小聚落之上出现大聚落。社会从氏族发展到部落,从部落再到酋邦,然后开始出现早期国家和更复杂的广域王权国家,之后出现帝国这种庞大的政治体。

社会组织的变化与青铜冶铸技术的出现、礼器的出现以及它所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大变革,都是与高科技相关联的。

从城邑林立到大都无城

王朝诞生传说地,并无王朝大气象

从最初没有城市到后来城市出现,它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呢?中国是一直就有的吗?几千年来它是毫无改变的吗?非也。任何历史事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国家也不例外。

在距今4000多年到距今3000多年中原王朝诞生之前,甚至一直上溯到良渚时代、仰韶文化晚期,整个东亚大陆都呈现群龙无首、小国寡民的状态,我把它称为均质小共同体的共存竞争。这个时代根本没有核心可言。那个时期东亚大陆的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欧洲;国际关系、政治局势也跟现在的欧洲一样,是一个个小国,没有一个庞大的政治体。我称之为“王朝诞生传说地,并无王朝大气象”。在文献记载中,夏王朝在距今4000年以前就出来了,而在4000多年以前,是否已有一个能够被称为王朝都城的遗址出现呢,我个人认为还没有。

传世文献中的“王朝诞生传说地”是中原一带,而中国的“中”应该是中央之城和中央之邦。但当时从山东一直到中原腹地这一片都是小国寡民,并没有出现一个能被称为王朝的大的政治实体。距今4000多年以前,当时的人们为避免外敌伤害开始建筑城墙,但他们建筑的城区都非常小,面积多为十几万平方米,甚至几万平方米。

到了二里头时代,才有像二里头遗址这样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出来,这时候才初具王朝气象。距今3700前后,中国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文明散发出巨大能量,都邑也开始庞大化。我管它叫“史上空前大提速”——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从二里头都邑的3平方公里发展到郑州商城的约13平方公里,再到殷墟的36平方公里。

青铜时代到来,结束了几千年以来悠长缓慢的以小国寡民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在青铜时代都邑也开始庞大化。基于对早期中国都城状况的梳理,我自己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叫“大都无城”。从距今3700年的二里头开始,一直到东汉这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大都无城——庞大的都邑都是不设防、没有外郭城的。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我甚至说这可能显现了当时华夏族群处于上升期的一种文化自信。因为这些不筑外郭城的时间段都是国力强盛时期。越是国力强盛,越不筑城,“讲信修睦”,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必要把自己围起来。

但是从汉代之后一直到明清北京城,一直都是城郭齐备。这整个历史时期都有外郭城的存在,我称之为“后大都无城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北大的历史地理学教授李孝聪先生说,恰好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北方少数族群纷纷入主中原定居,统治广大的华夏族群和汉族人,于是他们进行了壁垒森严的城市规划。从北魏的鲜卑族到元代的蒙古族,再到清代的满族一直是这样一种状况。我们很难说,这是不是少数族群入主中原之后的文化不自信呢?

刚才已经提到,从二里头到秦汉一直都没有外郭城;从曹魏到明清则是城郭齐备,且有纵贯全城的大中轴线和严格意义上的里坊制,这些都是为了加强管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都城建设中注重礼制的特点。

从因地制宜到都邑规划

二里头开启诸多制度甚至整个政治文明的先河

在悠长的史前时代,东亚大陆这些带城墙的早期城址中,有一些是中心聚落。这其中有些比较大的中心聚落可能就是最早的都城。这些城址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不求方正。我将它们分成了三个类型:最南面的长江流域江南水乡,是水城;中间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黄土高原区域,为土城;北面的内蒙古中南部到晋陕高原,是石城。

首先是水城的典范——良渚遗址群,它位于现在的浙江杭州郊区,那时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坝。因为良渚遗址是稻作农业,居民主要以种水稻吃大米为生,所以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他们建立水坝来保卫自身安全,有利于水稻生产。良渚属于史前时代,没有文字发现,是完全靠考古人的努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处重要遗址。

接下来是最北的石城代表——陕北地区的神木石峁城址,它是当时面积最大的城址,有400多万平方米。石峁城址山峦起伏且空间宽阔,可以用来养牛羊。陕北地区和鄂尔多斯地区本身就是半农半牧地区,养殖牛羊在石峁文化时期就很兴盛了。

最后是中间的土城——中原地区,这是后来“最早的中国”——广域王权国家出现的地方。当地的先民夯土筑城,利用两条木板中间隔出来的空间放土,再用夯具一夯,便形成了土墙。这种建筑方法一直保留到现在,像福建土楼就是用夯土筑的,这其实是客家人从中原带过去的城墙建筑技术。

石峁石雕

除了夯土筑城之外,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土城都建得方方正正。刚才提到的水城良渚是接近圆形的,石峁遗址属于不规则形,而这些土城方正而规矩。中国人往往讲究“方正”代表规矩和礼法。圆形是从自然界来,比如树木是圆形,好多东西是圆形,方形的东西显然是人工的,它代表人为的考量,具有一定的方位观念。后来的广域王权在这个地区出现并非偶然。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原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方正的城池和一定的规划考虑,这与中原地区地形平坦和版筑技术的使用有关,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因地制宜的产物。

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出现了。这里有中国最早的、与紫禁城一脉相承的宫城,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方正规矩、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封闭式建筑、土木结构……纵贯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的这些要素开始出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都邑规划。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有明确规划的都城。二里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些“中国之最”前无古人,且往后开启了诸多制度甚至整个政治文明的先河,包括礼乐制度、都邑制度、宫室制度等等。

关于建筑轴线,可以上溯到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时代,那个时候只有单体建筑轴线;到3000多年以前的二里头时代,出现了宫室建筑群轴线;再到曹魏时期,出现了纵贯整个都邑的中轴线。这是一个中国轴线不断放大的过程。

从多元并起到中心形成

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皓月凌空”

古代中国从一开始的满天星斗、没有核心,到后来核心出现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最初广袤的东亚大陆是没有一个可以被称为“中国”的政治实体的。位于东南方向的良渚以及凌家滩等这几个早期遗址都属于玉器文化,他们都不知道青铜为何物;随着时间偏晚,地理位置也偏向西北,黄土高原上的陶寺遗址和石峁遗址受到欧亚大陆青铜文化的影响,也开始有冶铜技术。但那时候都是小国寡民,我们称之为古国时代。

从二里头开始,到二里岗、殷墟,中原地区大的核心文化开始出现,但是三星堆不属于中原王朝文明。这也显现出了整个华夏族群和华夏文明的多元一体。三星堆所处的“月明星稀”时代我们称之为有中心的多元。那时的中原虽已有中心,但周围地区的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大中国。

“多元一体”在龙形象上也有所呈现。中国是龙的国度,我们是龙的传人。最初仰韶、良渚、龙山时期的龙形象各不相同,但是到了二里头时期,龙形象开始逐渐地整合化、规范化,开始形成兽面纹,这就是广义的龙形象,并且影响到后来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母题。因此,从龙形象上看也有一个从多元到一体的演化脉络。

关于中原中心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从二里头开始,到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所代表的商王朝,再到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代的开封汴梁,都是在中原建都的。只有到宋代之后的元明清,整个中国古代都城才移出了中原,定都在中国东部,在北京、南京、临安(杭州)这一带南北摇摆。这就构成了整个中国文明史的大脉络,中原中心时代从二里头一直到北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仰韶花瓣纹彩陶

如果把中国古代文明分成三大阶段的话,第一阶段(从仰韶到龙山时代)是邦国(古国)时代或者酋邦时代,指的就是小国寡民的时代。第二阶段是王国时代,也叫邑制国家时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王朝。如果说前面的小国寡民是无中心的多元,是满天星斗的时代,从二里头开始便是进入了有中心的多元,进入到一个“月明星稀”的时代。第三阶段是以秦汉王朝为契机,进入了帝国时代,我们称之为一体一统化的时代。

这里有两大节点,第一大节点是二里头,第二大节点是秦王朝。二里头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三大发展阶段中的第一大节点,

最后提一下作为“多元一体”中“多元”的一个代表——三星堆。很多人说三星堆的青铜器奇奇怪怪,好像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它会出现这些好像跟我们理解的中国古代文明不太一样的东西呢?实际上,三星堆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只不过那时候远没有达到统一的状态。

从二里头开始到二里岗时期,那时候中原地区独占高精尖的高科技复合范铸造技术,但是到了殷墟时期,技术流出,中原地区已经无法独立占有如此高度发达的青铜制造技术。一旦技术流出,广袤的东亚大陆有多个区域(包括三星堆在内)都能铸造青铜器,从此改变了东亚大陆的政治局势,中原无法一家独大,青铜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三星堆就是多元化其中的一个点,所以并不奇怪。

三星堆文化之前,是龙山时代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只有到了殷墟时期和西周时期,才有了青铜文明。在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它尽管受到中原影响,但是它还没有掌握青铜冶铸技术,因此那时它还没有进入青铜时代。一直到殷墟时代,三星堆才开始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

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家能看懂的,比如具有殷墟文化风格的尊、罍;另一部分,是一些我们不认识的物品,像神树、青铜立像、权杖、金面具、青铜面具等。我们并不知道这种青铜艺术是从哪里来的,也有可能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无法讲清楚具体是受到了谁的影响。

至于三星堆青铜文化的最新发现,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大家看得很过瘾又觉得不可思议。有一些是将我们知道的青铜器要素与我们不认识的青铜器要素合在一起,比如人像上面顶一个尊。众所周知尊属于殷商文化,但人像又具有当地或是外来文化的特色……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究。

文/中信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一“廊”连千年 “花开”大遗址 河南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观察
新华社 2024-09-23
三星堆考古的新故事
新华社 2024-07-25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玉石器“生产车间”找到了!
新华社 2024-07-23
新知|期待!三星堆将上新考古新发现
科技日报 2024-03-15
在音乐剧《三星堆》中读懂世界共通的语言
中国青年报 2023-10-20
专家: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器物埋藏时间确定为商末周初
中国新闻网 2023-06-09
三星堆考古呈现中华先民多彩生活画卷
光明日报 2022-06-20
科普|考古中国,唤回我们的文化记忆
中信出版社 2022-04-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