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8点之前,只要不外出开会,于海龙校长都会站在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的门口,迎接上学的孩子们——开学9天以来,认识这位新校长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他们或腼腆或欢笑着向他问好,成为他每天工作的美好开始。
此前的两年半时间里,于海龙在位于怀柔山里的九渡河小学担任校长,全校只有140名学生,学生们都认识他,他也认识几乎所有学生。而这学期他新就任的上庄中心小学,三个校区共有1600多名学生,他的目标调整为:“即使我不能认识每名孩子,至少要让绝大多数孩子认识我、喜欢我,更喜欢学校。”在这位乡村小学校长的理念中,乡村小学不必强求与城区学校一样的办学条件,而应尽量利用乡村孩子熟悉的环境和资源,引入真实问题和挑战性任务,让孩子们喜爱学校、喜爱老师、喜爱学习——这才是他们成长为终身学习者的内驱动力。
开学典礼成为“爱”的抓手
上庄中心小学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不大的校园里,操场占去大半面积,一座三层小楼是主教学楼,教室很小。校门口就是并不宽阔的上庄路,大小车辆呼啸往来。
开学第一天,就是于海龙校长半个月前上任以来筹备的第一项工作:开学典礼。他延续该校前任校长毛向军以“爱”为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决心让新学年的开学典礼成为孩子们尤其是新生爱上学校的抓手,打造出30分钟的仪式感、惊喜感、激动人心和参与感,力求教育主题突出。
为此,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设计,甚至把九渡河小学的校园明星——一对羊驼和一对梅花鹿邀请过来,成为“爱的使者”,在开学典礼上撒欢,与席地坐在草坪上的孩子们亲密接触,给同学们带来了巨大惊喜。这一天,不仅每名同学都收到了一份入校礼物,受邀嘉宾、世界冠军杨凌还现场抽取了幸运班级和开学使者,幸运班级收到了“开学大蛋糕”,其他同学也当场分享了甜蜜的冰激凌。开学使者与杨凌一起打响了开学的第一枪,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一起开启新学期的新篇章,点燃了同学们进入新学期的热情,也加深了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无论是山里的九渡河小学还是城乡结合部的上庄中心小学,于海龙校长都努力打造一种“童年的校园”——事实上他小时候就毕业于密云乡村里的小学。
“校长有约”让孩子融入校园
开学后第五天,于海龙做了自己筹备的第二件事:“校长有约”活动。这是他更早之前就职的十一学校联盟的传统:邀请学生代表与校长面对面交流,对学校提意见建议。这个传统他一路带到了九渡河小学,也带到了上庄中心小学。他认为,即使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豆包,也有资格和能力对学校建设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观点,也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校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
第一场“校长有约”从6个年级各邀请一名学生代表参加。让他惊喜的是,同学们都认真准备,用工整的笔迹写下了自己的建议:从增加教室图书种类到增添体育设施,从“我想学民族乐器”到“教室里能不能养鱼”……
第一次活动的6名学生代表是用抽签的方式产生的,以后老师们计划让同学们自荐,消息一出,很多同学已经摩拳擦掌在准备了。“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学着融入校园,就是为将来他们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做准备。”于校长说。
“京西稻课”提升学习驱动力
开学后第九天,上庄中心小学东马坊校区的“京西稻”课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于海龙校长告诉北青报记者,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该校学生一半是当地村民、小区的孩子,一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京务工人员子女。这里多数家长没上过大学,很少有孩子花钱上课外培训班。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延续了在九渡河小学的理念:乡村小学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发掘学校周边的资源,用乡村孩子熟悉的事物为入口,启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兴趣。
所以,开学之前他就开始与上庄镇沟通。历史悠久的京西稻、刚开工的故宫北院区、翠湖湿地公园……都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最终选择先开发最具乡土味儿的“京西稻课程”,10月即将开课。这门课将不仅是农业知识课、劳动课,也可以是融入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的跨学科融合。“当孩子们学着对收成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产量、写说明书、设计广告的时候,我们就做到了多学科交叉贯通。乡村孩子熟悉的事物、真实的任务更容易唤起他们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力——从这一点看,我们的京西稻课,我在九渡河小学开发的‘创造工坊’磨豆腐课、木工课,与城区学校的机器人课、乐高课本质上没有区别。”于海龙校长说。
乡村教师感言
乡村孩子熟悉的事物、真实的任务更容易唤起他们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力。从这一点看,我们的京西稻课与城区学校的机器人课、乐高课本质上没有区别。——于海龙
供图/上庄中心小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