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午,2022年服贸会“北京日”——“两区”建设两周年主题活动发布了2022“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北京银保监局选送的“打造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赋能首都金融与政务数字化‘双提升’”和与相关部门联合选送的“打造国家文化与金融创新合作先行先试的‘东城样本’”、“创建小微金融服务顾问队伍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等三项案例入选2022“两区”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据了解,北京“两区”是指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是北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重头戏。据了解,北京银保监局去年就有两项创新案例入选2021年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十大最佳实践案例,还有一项创新案例入选北京市复制推广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案例一:打造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 赋能首都金融与政务数字化“双提升”
北京银保监局充分发挥北京“两区”数字经济特征,在银保监会及北京市委市政府指导下,牵头打造国内首个银行系统与政务系统全面对接的省域平台——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
北京银保监局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联合各相关政府部门印发多项政策文件,为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的搭建提供制度保障。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密切协同,通过金融综合服务网实现在线办理不动产抵押、解抵押登记、状态查询等功能,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在此基础上,北京银保监局持续秉持创新理念,多维度扩充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应用服务场景,已与8个政府部门开展政务数据共享,实现了政务数据和金融数据的双向应用。
目前,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已接入总分行级银行保险机构40多家,覆盖金融服务网点4189个,充分发挥了政务数据赋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助推信贷投放提质效、降成本。
截至2022年6月末,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累计办理不动产抵押/解押业务54.3万次,占全市金融机构同类业务的95%;各类信息查询952.5万次,疫情期间减少数百万人次到政务窗口聚集。
案例二:推动打造国家文化与金融创新合作先行先试的“东城样本”
北京银保监局深耕“两区”建设文化领域,不断完善首都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助力推动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推动设立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辅导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银行将位于东城区内的3家支行更名为示范区文化金融专营支行,引导其建立文化金融专业化、特色化管理机制,设立专属绿色通道,实现审毕即贷,拓宽轻资产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指导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北京分行等驻区银行推出“文菁贷”“文创贷”“文化英才贷”“非遗贷”等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文化金融特色产品。推动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城支行创新融资模式,为首都首个中轴线申遗文化项目的改善修建提供融资支持。
二是积极出台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后评估制度,与东城区政府合作,联动北京市相关部门印发《北京市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认定与评估方案》,将示范区内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扩展至8家,明确具体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开展示范区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评审,有效发挥了监管评估工作的激励作用,保障了文化金融服务的持续性、专业性、有效性,更好地创建了活力充沛、竞争充分、内生动力强劲的文化金融经营生态。
三是打造“文菁汇”文化金融沙龙品牌。北京银保监局与东城区政府成功打造示范区内“文菁汇”文化金融沙龙品牌,通过搭建常态化的银、政、企文化金融交流平台,建成政策咨询、银企对接、金融服务、融资支持、保险保障等一体化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金融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案例三:联合创建小微金融服务顾问队伍 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金融精准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北京市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和能力,北京银保监局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建立了北京市小微金融服务顾问制度,通过提供陪伴式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金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小微金融服务顾问制度在本市的建立和推广,开创了北京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共商共赢新局面。
同时,北京银保监局联合北京市相关部门建设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担保贷款等多项金融服务于一体的贷款服务中心,为全国首创,构建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新格局。截至2022年6月末,贷款服务中心已入驻22家银行,3家融资担保机构,1家小额贷款机构、1家融资租赁机构、1家商业保理机构和1家资产评估机构。续贷中心累计完成续贷审批1.66万笔、金额609亿元;首贷中心累计完成贷款审批4.59万笔、金额1914亿元。
此外,通过广大公众投票,北京银保监局参与推进落实的“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境外人才职业资格准入扩大相关政策”两项政策被评选为2022“两区”建设十大最具影响力政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