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当今,脂肪肝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肝病,稍有不慎就会发展成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近日,一个让人关注的消息是,家住广东省东莞市的吴先生为了拥有更好的体型,通过节食减肥,一个月后,成功减肥10公斤。但最近他常常感到身体乏力、没有胃口,去医院检查没想到自己竟患上了脂肪肝。
在一些人的认知中,脂肪肝是那些经常大鱼大肉和酗酒抽烟的人才会有的症状,节食减肥者不易患脂肪肝。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脂肪肝并非大吃大喝者的专利,节食减肥人群同样是高发群体。原因在于,禁食、过分节食、素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方法会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合成脂肪和转运脂肪的困难,从而形成脂肪肝。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场所,人们摄入食物的部分油脂和多余的糖类会在肝脏内被加工为脂肪。但是,肝脏加工后的脂肪还需要转运到全身各处的脂肪细胞中去,这时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专车”——载脂蛋白。胖人和大吃大喝者会形成脂肪肝比较好理解,因为吃得多,肝脏合成的脂肪也多,但是载脂蛋白有限,运力不够,就会让一些合成的脂肪在肝内积聚,时间一长,必然形成脂肪肝。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营养过剩型脂肪肝”,是由于饮食过量导致机体能量摄入过剩而产生的。
对于瘦人、减肥、吃素者来说,会遭遇另外一种情况。在吃素和节食的情况下,人的蛋白摄入减少,使得肝脏合成载脂蛋白的量也减少。运载脂肪的车辆少了,也无法及时把肝脏内合成的脂肪运载到全身各处的脂肪细胞中去,从而导致肝脏中的脂肪堆积,形成脂肪肝。这种情况可称为“营养缺乏型脂肪肝”。
一个人只有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营养,才不致造成脂肪肝。如果一些节食减肥者能够提前了解这些情况,掌握更多的科学素养,那么他们就不会盲目减肥,更不会不顾一切地节食。因此,节食减肥导致患上脂肪肝,不仅仅是营养摄入不充分的原因,还与一个人健康素养缺乏相关。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显然,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对维护公众的健康、防止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等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卫生服务占8%、生活方式占60%。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个体健康的首选策略,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又来自于公民较高水平的健康素养。
目前,在我国人口的死因构成中,86%的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针对慢性病的居高不下和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3450 慢病防治策略,即养成不吸烟、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三种健康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意味着既要抑制大吃大喝,也要防止少吃少喝和营养不良,后者也是造成脂肪肝和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从一些人节食减肥和吃素反而造成脂肪肝的情况看,说明公众的健康素养还有所匮乏。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目标,中国将努力实现到2030年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的目标。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既需要更多的科学传播,也需要更多的个人努力学习和提升健康素养,如此才能减少脂肪肝,以及其他急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发病率,让中国人一步步走向更健康和更长寿。
文/张田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