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竹杆社区核酸检测现场,出现了一个“小神器”——“身份证扫描架”。众所周知,核酸检测采样前需要对身份证信息进行扫描识别,与全手动扫描方式不同,竹竿社区这个小小的辅助扫描架,不但结构稳定、使用方便、流程快捷、安全无接触,而且还具备了自动手机降温、智能消毒、无线投屏等特殊功能。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神器”,出自社区一名初二学生之手。
在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下,社区防控责任重大,社区核酸检测点责任重大,工作量也大。竹竿社区的王伟然,是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的一名初二年级学生,由于经常做核酸检测,他看到了监测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艰辛与不易,同时观察到在身份信息采集时的一些问题,例如扫描过程慢、拍照识别有时会出现错误、有相互接触风险等。王伟然在学校是创客社团成员,在生活里总是有一些创造性的想法,他脑海里诞生了做一个“身份证扫描架”的想法。
王伟然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刘鑫。疫情期间,北京二中分校科技老师刘鑫响应东城区教委号召,下沉到社区抗疫一线,协助社区开展核酸信息采集工作,对核酸检测工作十分熟悉。与刘老师进行多次的交流和探讨后,王伟然拿出了设计方案,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支架,通过单片机编程实现了可控的手机降温和酒精喷洒消毒的智能装置,第一版的“身份证扫描架”横空出世了。
小小的灵感,派上了大用场,有效帮助社区工作人员解决了不少问题,例如角度不合适需要反复扫描身份证、手机长时间使用过热发生死机等。但用过一段时间后,第一版的“扫描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3D打印的支架稳定性不强、智能控制主板故障等。
刘鑫老师联系到了北京市科协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白江波教授。白教授给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第二版的“扫描架”增加了消毒功能部件的角度调节装置,完善了手机与身份证之间的距离调节功能,增加了手机采集信息图像传输功能,添加了无线投屏功能,将扫码信息展示给受检者,让受检者和扫码者共同进行信息核对。
升级后的“身份证扫描架”使用至今一切正常,并获得工作人员一致好评。“这个‘神器’真是太实用了,工作人员不用长时间举着手机,也大大解决了因角度影响扫码失败的问题,工作准确率和效率都明显提高了。”竹竿社区核酸检测点负责扫描身份证的工作人员赵昆说。
据悉,在北京市科协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支持下,这款“身份证扫描架”将前往北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外观模型改进、功能调试等深入开发。
像这样出自青少年之手的科研成果,经由北京市科协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推出的有很多。该计划致力于充分利用在京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发现和培养有志于科学研究的青少年,建设科技人才后备梯队。北京市科协近期也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主动对标中国科协、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聚焦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切实发挥科协组织和人才优势,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