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内第二次,省委书记、省长周末坐镇这场大演练
政知见
2022-06-19
+ 关注

本周六(6月18日),一场5000余人参与,专门应对特大暴雨灾害的应急演练在郑州举行。

国家防总应急指挥中心、河南省防汛应急指挥中心设观摩主会场。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国家防总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观摩演练。

据应急管理部官网介绍,本场应急演练,立足全面复盘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楼阳生在现场强调,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做好应对旱涝急转、旱涝并重的充分准备,统筹抓好抗旱保苗、防汛抗灾工作。

政知君注意到,不止在郑州,还有信阳、平顶山等多地,均开展了防汛抢险应急演练。

复盘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

6月18日,由应急管理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河南郑州应对特大暴雨灾害应急演练举行。

上午9时许,河南省省长王凯下达指令,演练正式开始。

据应急管理部官网介绍,此次演练分为郑州市特大洪涝灾害会商研判推演和实战演练两个部分举行,设置山洪灾害紧急避险、下穿隧道和小区地下空间应急处置、地铁应急管控及险情处置、应急通信与应急供电保障、水库险情抢护及群众紧急疏散、河道堤防险情抢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抢险、医院应急救援、高铁滞留旅客应急疏散、水域应急救援及城市排涝、黄河险工抢险共11个科目,共投入参演力量5000余人。演练为时一个半小时,取得预期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练的定位是,立足全面复盘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对城市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能力的一次全方位、实战化检验,对加强北方城市防洪排涝具有借鉴意义。

据介绍,本次演练还提到了三个“突出”:

突出问题导向,紧紧围绕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应对暴露的问题,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实现“教训变教材、教材变方案、方案变行动”的目标;

突出实战牵引,紧密结合地方实际,聚焦极端天气条件下北方城市可能引发的内涝灾害链,复盘洪涝灾害救援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突出协同联动,省市县三级防汛指挥部同步启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工程抢险等专业救援力量、社会应急力量、基干民兵联合处置。

“从最坏处打算,做最充分准备”

在现场,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当前,河南即将进入主汛期,要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抓实抓细防汛抗灾各项准备工作,从最坏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楼阳生提到:

要用大概率思维应对极端天气和极有可能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严阵以待,以万全之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金标准,确保水库、尾矿库、淤地坝不垮坝,确保大江大河不决堤,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

要提高天气监测预报能力,把趋势性气象、阶段性气象、局部灾害性气象预测与水利水文、地质隐患、自然灾害等研判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预判预警的精准性、提前量。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和重大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及时发布权威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当机立断、果断处置。

楼阳生强调,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做好应对旱涝急转、旱涝并重的充分准备,统筹抓好抗旱保苗、防汛抗灾工作,确保夏播夏种顺利,为秋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全省多地展开实战演练

政知君注意到,短短一个月内,这已是河南省第二次进行防汛演练。据《河南新闻联播》消息,5月26日,河南省应对特大洪涝灾害应急演练举行,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讲话,省长王凯出席。

当天,郑州市模拟发生“7·20”量级特大暴雨洪水,市区发生严重内涝,地铁、隧道存在受淹风险,部分地下空间进水,实战开展抗洪抢险救援演练。

在那场演练结束后,楼阳生说,要“以最坏打算作最充分的准备,以最高标准、最有力举措夺取今年防汛抗灾最好结果,努力交出优秀答卷”。

不止在郑州,这两天,河南省内多个城市都进行了防汛救灾实战演练。

6月17日下午,信阳市公安局组织开展了防汛救灾实战演练。

同一天,在平顶山市、舞钢市、鲁山县等三地部分国道、省道和库区水域,2022年度河南省交通系统公路水路防汛抢险应急演练以“实地演练+视频连线观摩”的方式举行。

6月13日,河南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演练观摩会在开封举行。

“河南发布”微信公众号6月19日消息,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河南省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出现暴雨洪涝的可能性大。河南省防指修订完善“1+13”总体和专项防汛预案体系,首次将暴雨预警报告作为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解决预案启动滞后问题。

与此同时,河南省气象台分别于6月14日、16日、18日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河南省水利厅已于6月17日12时发布今年首个干旱蓝色预警,并于当日12时启动水旱灾害防御(抗旱)Ⅳ级应急响应。

防汛抗旱,河南严阵以待!

资料|河南日报 河南新闻联播 应急管理部官网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熊颖琪
编辑/马晓晴
校对/项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