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油画作品,罗中立的《父亲》人尽皆知,在《父亲》之外,罗中立的绘画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6月8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在北京双空间推出“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 1965-2022”。本次展览是罗中立在北京首次举办的大型回顾展,也是罗中立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回顾,展出作品200余件。
《父亲》系列手稿最终定稿,纸本素描,68.5 × 43.5 cm,1980
展览由崔灿灿策展,聚焦于艺术家从1965年至今的艺术创作,回溯艺术家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创作起点,一直延续至今的艺术变化,重点讨论在罗中立50多年的艺术历程中,往复循环的主题和艺术思潮,重思个人的进退,重返那段由《父亲》开启的“重返人性”的起点。
《父亲》系列手稿,纸本素描,26.5 × 38.5 cm,1978
展览分为10个单元,以1980年《父亲》的手稿开篇,呈现艺术家如何以伟人肖像画的方式描述一个普通人的脸庞,艺术的目光从集体的身份歌颂,重返人性的描述。《岁月》又将展览引向《父亲》创作始末,是什么酝酿了这一“名作”,它又如何定义了画家几十年的现实立场和创作基调。
《故乡组画-接力》,布面油画,200 × 180 cm,2007
“1965-2022年历史时刻表”以《父亲》作为展厅中心的指针,以小见大,以远趋近,从罗中立几百件作品中,以“重返起点”为线索,选取与“个人的进与退”有关的片段和时间节点,组织一部全新的艺术历程的时刻表。“几则故事”讲述了从主题创作、乡土、大巴山到艺术史的故事变化。“旅人日记”和时刻表中宏伟的现实叙事相比,更细微和轻便,呈现纸本作品是如何塑造了罗中 立变革性的艺术语言。
《重读美术史-鲁本斯·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布面油画,250 × 200 cm,2014
如果说前4个单元以历史与时间线,呈现了四个不同角度的历史长镜头,之后的6个单元,则以文学小故事和空间地点的手法,讲述了罗中立和大巴山之间不解的情缘。“劳动”系列,开宗明义地指出罗中立对于巴山的现实立场和人文关怀,对于朴实的农民和辛勤劳动的歌颂。“夜灯”又将主题引向大巴山的精神和信仰世界。“爱情”单元是罗中立“重返人性”的题眼,对原始欲望的坦然宣告。“乡村旧事”以消逝的光感、对旧题材的反复描述,重现了巴山正在消失的传统。下一个单元中早期连环画和近期组图的对比,从文学故事转向语法的分析。最后,“与美术史对话”呈现了罗中立对现实和题材的超越,对个人和历史的回溯。
《故乡组画系列》,布面油画,200 × 180 cm,2005
在这段长达50多年绘画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罗中立不同系列间的变化,看到艺术和历史语境的变迁。“重返起点”既是对罗中立个人创作的倒叙,又将艺术重新返还回产生和激荡它的历史之中,试图寻找出个人和历史、艺术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这段巡回的历史,罗中立艺术50多年间的进与退,成为展览“重返起点”的理由。
供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岩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