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近一个月就台海附近行动密集通报,有何深意?
政知见
2022-06-01
+ 关注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6月1日表示,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多军兵种联合战备警巡,这是针对美台勾连采取的必要行动。

而政知道注意到,此次已经是东部战区近一个月来,第三次就解放军在台岛周边活动进行通报。

密集通报

政知道梳理发现,解放军东部战区分别在5月9日、5月25日、6月1日就台岛周边活动进行了主动通报。

5月9日,东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刊文披露,5月6日至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常导等兵力,在台岛以东和西南海空域进行实兵演练,进一步检验提升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

5月25日,解放军东部战区发布消息称,针对美台勾连活动,近日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多军兵种联合战备警巡和实战化演练。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这是对近期美台勾连活动的严正警告。美方在台湾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频频给“台独”势力壮胆打气,这是虚伪的、徒劳的,只会把局势引向危险境地,自身也将面临严重后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战区部队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图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

今天(6月1日),施毅再次通报称,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多军兵种联合战备警巡,这是针对美台勾连采取的必要行动。

他指出,近来美方频频在台湾问题上搞动作,说一套做一套,明里暗里怂恿支持“台独”势力,将把台湾推向危险境地,自身也将面临严重后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战区部队持续加强练兵备战,不断提高履行使命能力,坚决挫败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图谋。

几个“首次”

政知道曾分别就此前几次通报撰文解读。

东部战区5月9日的通报中,首次提及解放军演练区域囊括“台岛以东”,同时首次提及解放军“常导”力量参与演练。

就演练区域而言,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告诉政知道,台岛东南方向的巴士海峡,是从西太平洋进出台海的要道,对该通道的控制、封锁,具有极大战略价值。另外,根据公开报道显示,台湾为了应对大陆自西向东方向的远火力量,在台岛东部山区“反斜面”修建有各类基地、弹药装备库等设施。针对这些设施,解放军从台岛以东方向进行打击更为有效。

他还指出,解放军常导力量就是指以火箭军为主的常规导弹部队。解放军的常导力量经过多年发展,具有东风-26、东风-17等一系列杀手锏武器,是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的重要一环。“除了火箭军,从飞机、舰艇上发射导弹,同样也可以看做常导力量的一部分。”

东部战区5月25日的通报中,首次明确演练是对近期美台勾连活动的“严正警告”。此前,这一表述多为针对美台勾连或域外势力介入台海的“必要行动”。宋忠平就此表示,解放军近年来已经多次就域外势力干涉台海进行演练并通报,然而美国并没有“听进去”,继续频繁“打台湾牌”为“台独”势力传递错误信号。那么,东部战区在通报中点明这是“对你进行严正警告”,措辞有所升级,可以更直接表明我方态度。

东部战区6月1日的通报中,将近日进行的联合战备警巡,定义为针对美台勾连进行的必要行动,同样不多见。

宋忠平还指出,东部战区提到持续加强练兵备战,和几天前国防部就美国频“打台湾牌”回应“枕戈待旦”先后呼应,展示出解放军针对台海局势做好军事准备的信心和决心,震慑意味强烈。

还有谁发声?

5月24日,新华社发文披露,根据中俄两军年度军事合作计划,5月24日,两国空军在日本海、东海、西太平洋海域上空组织实施例行性联合空中战略巡航。政知道注意到,此次中俄联合空中战略巡航,首度将西太平洋海域上空纳入巡航空域。

5月25日,东部战区进行通报之后,有媒体就此向国防部提问。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应询表示,搞“台独”是死路一条,支持“台独”也是一条不归路。美方多次明确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但一段时间以来,美方变本加厉打“台湾牌”,企图“以台制华”,势必把局势引向危险境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枕戈待旦,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挫败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图谋。

5月25日,外交部就东部战区台海附近演练和此前拜登“防卫”台湾言论回应称,美方虚化、掏空一中原则,明里暗里怂恿支持“台独”分裂活动,不仅会给中美关系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也将使美国承担难以承受的代价。

宋忠平告诉政知道,从东部战区持续组织联合演练可以看出,东部战区是应对台海局势的主要力量。但这绝不意味着,一旦台海局势有变,只由东部战区部队来应对处置。届时,将是全国的力量、全军的力量共同应对、联合作战。

政知道注意到,5月31日,南部战区微信公号披露,第74集团军在粤东海域进行装甲部队整建制浮渡装载考核。文章指出,两栖装甲装备在流动的海水中上下登陆舰。从登陆舰下水后,两栖装备按照编波队形向岸滩一线发起冲击。

资料|新华社 东部战区微信公号 北京青年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岩
编辑/马晓晴
校对/罗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