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下午,由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主办的“冬奥场馆赛后利用高峰论坛”在凯迪拉克中心举行。北京市体育局冬季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晓鸣、海淀区商业联合会会长丁晓丹、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元欣、北京国际云转播公司产品总监曹岱宗等嘉宾,围绕后冬奥时代场馆利用问题从不同角度做了主题演讲。在华熙LIVE冰上中心即将面向公众开放之际,通过专家解读,让场馆经营者了解国家政策、了解体育场馆发展机遇、了解消费者需求、了解科技创新如何为体育场馆赋能,也让潜在的投资者了解未来冰雪运动发展的前景和蕴含的巨大商机。
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难题,放眼全球失败案例比比皆是,成功案例却并不多见。国际上也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不仅在于举办期间的精彩呈现,后续对于诸多新建场馆的利用也应是衡量举办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本届冬奥会,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有两座场馆参与保障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馆——凯迪拉克中心作为女子冰球和部分男子冰球的比赛场馆,新建成的华熙LIVE冰上中心作为冰球训练馆。冬奥期间,凯迪拉克中心共举办冰球比赛29场,包括女子23场,男子6场;两个场馆共完成冰球训练148场。从夏奥到冬奥,凯迪拉克中心在奥运遗产再利用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典范。场馆年举办活动数量从2009年的9场增加到2019年的80多场,观众从7万增长到150多万人次。场地利用率高达70%,位列世界一流水平。
据了解,为保障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的比赛顺利进行,从2020年4月开始,凯迪拉克中心进行了为期八个月的专项改造。本着绿色、共享、科技的原则,通过“冰篮转换”兼顾赛后利用,实现精彩奥运与可持续利用双目标。通过改造,这座国内闻名的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再次升级,观众体验大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改造后场馆拥有国内首创的30x60米和26x60米两种尺寸可转换冰场,冬奥会后可满足多种冰上项目赛事用冰需求。后冬奥时代,凯迪拉克中心将延续自己篮球、冰球的奥运血脉,努力引入更多高水平冰球、篮球赛事和国际、国内一线艺人演艺活动,为歌迷球迷带来顶级观演观赛体验。
华熙LIVE冰上中心作为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的训练馆,在奥运会期间为前来五棵松比赛的多国冰球运动员提供了最优良的训练条件。它还是目前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超低能耗体育建筑,馆内设置两块60×30米和60×26米两种尺寸的可转换冰场,也是国内首批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冰球场地,不仅节能,对环境也不会造成任何破坏。后冬奥时代,这里将成为以冰场为核心的体育、商业相互融合的服务综合体,包括冰上运动、餐饮、文化、教育、娱乐等多业态, 打造“一核心、多业态、全方位”的消费模式。未来华熙LIVE冰上中心将着力成为北京冰上运动新地标,京西亲子微度假圣地,完善华熙LIVE·五棵松家庭体验业态板块布局。目前,华熙LIVE冰上中心的两块冰场已经开放,整体将于6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晓鸣在会上表示,对于仍处在“起步期”的中国冰雪运动来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仍要继续发展冰雪项目,继续扩大冰雪人口,而这当中,很多冬奥和冬残奥的比赛场馆就应该被很好滴利用起来,以赛事为载体,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为推动冰雪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场地方面的保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昆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周学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