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大咖纷纷加盟 个人系公募打造现代化投研体系
中国证券报 2022-04-15 08:40

今年以来,随着泉果基金获批以及明星基金经理赵诣加盟,有7年发展历史的个人系公募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个人系公募的规模增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且形成了聚焦主动权益或固收领域的发展格局,但公司之间的业绩存在较大差异。在经过创业期之后,目前已有相当部分的个人系公募逐步降低了对核心人物的依赖度,并通过吸引更多专业人士、打造现代化投研体系,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

差异化发展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全市场个人系公募数量超过20家。截至2021年年末,有规模统计数据的22家个人系公募,整体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为4901.22亿元。其中,有11家公司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在百亿元以上,泓德基金以984.56亿元位居第一,排名第二的鹏扬基金规模为907.10亿元,紧跟其后的是睿远基金(633.96亿元)、汇安基金(476.96亿元)。其余11家公司中,有6家的管理规模均未超过10亿元,其中明亚基金、易米基金的规模在5千万元以下。

在公募行业逾26万亿元规模中,个人系公募的管理规模占比较小,但后者的规模增长速度明显超出行业平均水平。Wind数据显示,在2017年-2021年,个人系公募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增速为1512%,远超过同期全行业平均规模增速。

在兴华基金总经理韩光华看来,个人系公募目前数量只有20余家,但各家公司的能力圈有所差异,各家公司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既有聚焦权益的公司,也有聚焦固收的机构,因此不能简单地以管理规模评判单独个体公司的发展态势。

目前,20余家个人系公募中,多数是以主动权益投资见长的公司,如中庚基金、睿远基金、泓德基金,博远基金、鹏扬基金更是主攻权益领域。这些公司的业绩存在较大差异。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庚基金旗下产品近1年和近2年的平均回报率分别为17.20%和27.82%,睿远基金旗下产品同期的平均回报率则为-6.88%和6.72%。

持续吸引人才

从个人系公募背景来看,创始人大多是有着较高业内知名度和丰富履历,如睿远基金总经理陈光明,拥有20多年的从业经历,曾任东方证券总裁助理,上海东方证券资管董事、总经理等职;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曾在华夏基金担任固定收益总监;泉果基金发起股东王国斌和任莉,分别是东方红资管原董事长和原总经理。

此前业内一度认为,个人系公募对核心人物的依赖过大,导致发展难以提速,但从近年发展来看,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今年3月,2020年公募冠军赵诣从农银汇理基金离任,加盟泉果基金已板上钉钉。早在2020年前后,基金经理唐雷就加盟了东方阿尔法基金,目前已成为东方阿尔法基金的投决会委员、助理总经理、公募投资部副总监、研究部总监。因成功捕捉到新能源科技行情,唐雷的产品管理规模在2021年突破百亿元。继唐雷之后,从业经验逾10年的乔海英也在去年年中加盟东方阿尔法,现任公募投资部副总监。

个人系公募高管李华(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已有相当部分的个人系公募经过了创业期的煎熬,逐步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加盟,成为实现“造血能力”的重要一步。和其他类别的公募相比,个人系公募有较灵活的投研体系和股权激励等机制,培养出有凝聚力小团队的几率较高。

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在鹏扬基金督察长宋震看来,个人系公募最大的优势是制度灵活,能够将从业人员的长期激励与持有人利益捆绑得更加一致。专注为投资者创造长期收益,进而会推动个人系公募的长远发展。

东方阿尔法基金总经理刘明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该公司采用公、私募机制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团队员工凝聚力大大提升。并且,团队实施股权激励,公司和基金经理都会跟投,能较好地解决团队稳定性等问题。

刘明直言,在经过前期的初创阶段后,接下来的重要任务是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稳定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不断加入团队,为持有人、公司持续创造价值。“只有把产品业绩做好,才能逐步打开这个局面,是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谈及“造血能力”时,同泰基金总经理马俊生提到了投研架构这一核心因素。他表示,公司的“造血能力”源于员工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产品架构的自我循环和自我成长,进而为客户带来持续盈利。这就要把打造科学的投研体系放到重要位置。这种体系不是以打造某几个明星基金经理为目标,而是通过泛标准化和从严管理,打造出一支有长久生命力、能协同作战的投研队伍。

李华认为,个人系公募不仅要淡化创始人的能力圈影响,还要形成规范化的投研体系运作,可以只聚焦某些细分投资赛道,但投研分工、投研流程等方面要逐步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在这方面,大型头部公募依然是值得借鉴的对象。(记者 余世鹏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淳厚基金:铸建稳固投研团队 追求长期可持续价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0
证监会: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5
自然人股东背景不受待见 个人系公募渴望阳光雨露
证券时报 2023-08-14
全面注册制“刷新”A股市场 倒逼公募提升投研配置
证券时报 2023-04-10
公募“一拖多”再引投资者质疑 专家称投研能力是决定管理规模的关键参数
证券日报 2023-03-02
春招抢人大战打响 公募强化内部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证券报 2023-02-25
多位绩优基金经理“出走”背后:公募“去明星化”成趋势 构建团队渐成共识
证券日报 2023-02-24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 公募投研团队再掀变更潮
中国证券网 2023-02-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