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老人与山
新华社 2022-04-11 17:00

治理后的云南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3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99.9%的国土是山区、75.4%的土地石漠化,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个被专家称为“失去生存条件”的地方。

2016年拍摄的云南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治理工作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吉哲鹏 摄

治理后的云南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3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种在石窝窝……”面对恶劣自然环境和落后产业基础,一代又一代“石漠愚公”战山斗山,撼人心魄。他们认为苦熬不如苦干,用10余年时间修通进村路的“最后一公里”;他们坚守初心,数十年如一日在石头缝里刨地,种出群众的“致富果”;他们不屈服于命运,坚持不懈地向石漠化宣战……

刘超仁在云南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查看待收获的柑橘(3月26日摄)。2003年,退休教师刘超仁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种植柑橘。为了更好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他于200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带领下,江龙村逐步变成生态村、文明村、富裕村。2019年12月,刘超仁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谢成芬在西畴县“西畴精神”展览馆里讲述治理石漠的故事(3月26日摄)。“全国三八红旗手”、蚌谷乡海子坝村村民小组原组长谢成芬确诊乳腺癌后,依然带领群众治理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让村里路通了、电通了、核桃挂果了。如今,她在“西畴精神”展览馆里工作,现身说法讲述治理石漠化的故事。

在云南西畴县西洒镇,程敦儒在中药材基地劳作(3月27日摄)。在西洒镇的山谷里,600多亩苦参正待收获。多年来,“云南省道德模范”、老党员程敦儒在石头缝里刨地,带领群众种植三七、苦参、重楼等中药材,每天在基地里务工的群众有100多人,每年光支付工人的工资就达100多万元。特别是近几年疫情期间外出务工不便,两个药材基地解决了很多群众的收入问题。

在云南西畴县,李华明走在他修的路上(3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挂在山崖间、冲出乱石堆,还劈开一块十几米高的巨石,在岩壁上留下刷着红漆的两个大字——“实干”。这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今年65岁的党员李华明的“成名路”。

李华明在云南西畴县岩头村里劳动(3月26日摄)。在岩头村,李华明带领15户人家苦干10余年,硬生生在悬崖上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路通后,村里人不再抬猪下山,而是引进企业养猪,村民入股分红。当下,李华明依然守在村里,正忙着带领群众搞生猪代养、筹办农家乐、开展村容村貌建设,迈入乡村振兴新征程。

在云南西畴县,“90后”创业者杜岑在制茶(3月27日摄)。杀青、揉捻……“90后”创业者杜岑制茶动作熟练。他年岁不大,却已在西畴古茶林里深耕10余年。西畴县法斗乡有3万余株古茶树,但长在深山人未识,加之加工粗放,价格一直上不去。近年来,杜岑邀请专家教茶农采茶制茶,打造品牌统一销售,带动每户茶农每年平均增收5000元。

在云南西畴县,“80后”创业者刘禹丹在她的豆腐厂工作(3月25日摄)。“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把家乡特产带出大山的梦想。只要想干事、敢干事,青春也能在大山深处绽放。”刘禹丹说。随着上海援建资金的注入,占地1700平方米的工厂已经投产运行,刘禹丹带领工人制作白豆腐、豆腐干、腐竹,和团队研究如何开拓市场。

在云南西畴县,“草莓妈妈”张贵相在她的草莓基地里劳作(3月26日摄)。“逐梦亭”下,有6亩上海市虹口区援建的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的草莓娇嫩红艳,这是坚毅刚强的西畴“草莓妈妈”张贵相的新基地。早年间,女儿脑瘫、自己遭遇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张贵相经历了太多艰难。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她和丈夫走出困顿,逐渐成为种草莓的行家里手,还带动数十户群众增收。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奋战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的平凡身影,他们分别是李华明(左下)、刘超仁(右上)、程敦儒(中下)、谢成芬(中上)、张贵相(左上)、杜岑(右下)(拼版照片)。

文字/新华社记者李银 吉哲鹏 字强

摄影(除署名外)/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图片故事|鸟类医生姜代山
新华社 2024-03-28
图片故事 | 75岁老人的龙舞人生
新华社 2024-02-07
图片故事 | 守护云南梅树村“时光隧道”的老人
新华社 2023-05-22
图片故事|一山·一校·四师生
新华社 2023-05-18
图片故事 | 73岁老人守护文物41年
新华社 2023-05-01
图片故事 | 攀山浴雪 他们守护“北极光”
新华社 2023-01-12
图片故事|守山“镜”语
新华社 2022-12-16
图片故事 | 那人,那山,那邮路
新华社 2022-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