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支援疫苗加强针接种点,机关党员干部主动下沉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守门人”。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西城区了解到,截止到11月4日晚,西城区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突破53万剂次。
“红墙先锋在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守门人
“我是第一批报名登记的志愿者,作为党员我要做好表率带好头,和社区工作者们一起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区统计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陈丽平来到陶然亭街道儿童中心疫苗接种点,参与到疫苗接种工作的志愿服务中。
在月坛街道社会路社区,区和谐宜居示范区建设指挥部派出的10余名干部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到社区防控中,防疫宣传、点位值守、疫情排查、环境消杀、为民服务每个环节都尽职尽责,不留安全隐患。
“请大家排队好,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注意个人防护……”在西城区政务服务中心疫苗接种点现场,区房管局疫苗接种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在对来此的居民进行引导。主动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引导居民有序排队,向居民解疑答惑。
区委组织部会同区直机关工委、区国资委、团区委等单位,迅速抽调机关党员、志愿者进行支援。自10月23日以来,各级党员干部支援疫苗加强针接种点已近5000人次,下沉社区做好疫情防控9000余人次。
街道疫苗接种推出便民举措
接送车开到了家门口、社区工作者全程搀扶老人通过“绿色通道”、指导老人扫码登记……在金融街街道疫苗接种点,一辆载着9名60周岁及以上接种者的“专车”开了进来,这已是当天宏汇园社区的第二趟“专车”了。为了给居民提供便利,社区针对部分老人腿脚不便、缺少交通工具等实际问题,成立了“疫苗接种志愿服务队”,安排社区工作者现场提供引导、搀扶等服务。
为了让腿脚不便的居民可以轻松地完成疫苗接种,月坛街道在疫苗接种点设置了助老坡道。“我年纪大了,腿脚不太好,接种疫苗成了一个大难题,谁知一个电话过去,社区不仅有车接,下了车之后,家人顺着坡道很轻松地就把轮椅推了上去。”疫苗接种现场,一位老人说道。
为满足辖区“上班族”人群需求,广内街道街区体验馆疫苗临时接种点、街道流动疫苗接种车推出了夜场延时服务。夜场延时接种服务的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个环节运转紧密、高效、安全、有序。“因为工作原因,我要到晚上八点才下班,街道开放接种夜场服务,我感到很方便也很温暖。”一位前来接种的白领说。
展览路街道还将疫苗接种点“搬”到了居民家门口,通过流动疫苗接种车,让有接种需求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疫苗接种。在附近工作的李先生,之前一直抽不出时间去接种疫苗,听说流动疫苗接种车来了,马上赶了过来,他说:“疫苗接种车真是太方便了,一点儿也不耽误工作。”到了下班时间,流动疫苗接种车依然坚守岗位,开足马力为居民服务。
连日来,全区各街道积极主动作为,精准对接辖区接种人群需求,通过增设接种点、流动疫苗接种车、夜场延时等系列暖心服务,持续做好西城区疫苗接种工作。
挤出来的临时接种点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二所与德胜街道主动对接,将部分办公场地设置为疫苗加强针临时接种点,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临时接种点与工作人员办公区完全不相通,各自由南北两个门出入,达到了防控隔离的目的。在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就布置好了400多平方米的接种场地。临时接种点“开张”, 91岁的离休干部隋焕华就在老伴的陪同下来接种,他高兴地告诉工作人员:“我下楼五分钟就打上了疫苗,真是太方便了!”
德胜街道黄寺大街24号社区将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临时改为疫苗接种点,社区党委书记侯冬梅介绍,由于本社区距离疫苗接种点较远,加上老年人较多,社区便将居委会改成了临时接种点,方便居民疫苗接种的同时,为附近的楼宇白领提供便利。虽是临时接种点,却是“五脏俱全”。接种过程中,医护人员引导居民扫码登记、建档。社工、志愿者、党员、安保人员被安排在预约登记区、接种区、留观区、应急处置区维护秩序,确保接种流程安全、高效、便捷。
据工作人员介绍,自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工作开始后,街道通过免预约、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快构筑人群防疫屏障。除了将黄寺大街24号社区居委会改成临时接种点外,街道还在中国交通建设公司设置接种点位,方便楼宇职工就近接种。
自加强针接种以来,西城区卫生健康委统筹辖区各级医疗机构力量,在位于西直门内大街275号的原西城区行政服务大厅上下两层开设30个接种台,由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水潭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复兴医院、平安医院、展览路医院等医疗机构的62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保障力量, 为居民集中接种疫苗加强针。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保障居民安全有序地完成疫苗接种,接种现场采取全流程闭环管理,分为扫码测温区、预诊登记区、接种区和留观区,采取分时段、分批次接种,区域分明,保障居民有序排队、高效接种。
据了解,目前,全区可开设42个疫苗接种点及13辆流动疫苗接种车,根据居民接种需求,为居民提供疫苗加强针接种服务。符合疫苗接种条件有意愿接种的居民可联系所在社区进行预约接种。
摄影/于志强 闻昭 刘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