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贷价”:瞄准求美的年轻人 名为低息实则高利
中国青年报 2021-09-28 08:10

还记得电视剧《扫黑风暴》里的“美丽贷”吗?里面的记者在一家医美中心卧底暗访,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美丽贷”,没想到是套路贷、高利贷。其实,现实中一些违法违规的“医美贷”“美丽贷”更危险、更隐秘,让年轻人防不胜防。

近年来,医美用户和市场规模急剧增长,同样增长的还有医美投诉。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5年间投诉量增长14倍,与“医美贷”“美丽贷”相关的投诉也在逐年增加。

所谓“医美贷”,其实就是分期贷款做医美项目。因为医美项目普遍费用不菲,许多一心求美的年轻人往往又没有足够资金,就有不少民间借贷机构、网络借贷平台向医美用户提供贷款。其中,有些医美机构与借贷机构合谋,通过各种办法让年轻人背上还不起的“医美贷”。

“医美贷”的罪与罚:真实利率过高、诱导大学生

“花明天的钱,美今天的颜。”在各种广告和推销的话术下,90后姑娘小雅(化名)背上了一份还不上的“医美贷”。

今年上半年,她在一家医美机构咨询医美项目时,发现需要的金额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算,一旁的业务员见她为难,就推荐她到一家“美丽贷”平台贷款。“每月利息只要100多块,可以分36期还,利率也不高。”在业务员的反复劝说下,小雅把身份证交给了对方,由其代为办理贷款,总共贷款56800元。

但这位业务员没有告诉她的是,这款“美丽贷”产品的真实年化利率高达27%左右,每月需要还款2316元,这已经远远超出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15.4%的上限。还了几个月贷款以后,小雅才意识到这份美丽的“贷价”。如今,她已因贷款逾期3个月,被这家“美丽贷”平台起诉。

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与“医美贷”相关的投诉有上百条,被投诉主体有的是消费金融公司、医美机构,投诉的问题包括利率过高、诱导大学生贷款、高额手续费、隐形服务费等等。

成长于2014年左右的“医美贷”,曾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契机大量扩张,并且深入到校园,成为校园贷的变种之一。2017年左右,有关部门集中整顿校园贷,不少医美贷平台曾经历一次洗牌,到2018年年底,“医美贷”平台从高峰时期的1000多家减少到30家左右。

深圳某医美机构运营负责人张军(化名)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大力整顿,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不正规的“医美贷”已大为减少,如今许多违法违规的“医美贷”转移到了中小城市,而且往往会与当地小贷公司结合,成为本地灰色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并非所有的“医美贷”都有问题,也有一些正规的、利率合理的“医美贷”,但医美行业通过“医美贷”诱导消费的情况非常普遍。通过“医美贷”,医美行业诱导用户过度消费,而贷款公司与医美机构合作,推出高利贷模式的贷款,甚至用人身威胁等方式收回贷款,相关问题亟待解决。

“高薪招聘”是假,诱导办理“医美贷”是真

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大力整治“医美贷”,但仍有一些不合规的机构以各种方式继续坑骗年轻人,甚至出现了以“高薪招聘”的名义诱导年轻女子申请“医美贷”,到指定医院整容从而实现诈骗的案件。

今年9月,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以整容后能获得高薪工作为饵的诈骗案,被告人康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武汉警方此前也侦破该市首起医美诈骗案,抓获美容医院出资人朱某等犯罪嫌疑人20人。据报道,该犯罪团伙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通过“免费美容”诈骗近千万元。

今年4月,上海二中院审结了一起医美特大诈骗案,犯罪嫌疑人与上海两家美容公司合谋达成“协议”为其招揽整容客户,最终有10人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2020年8月,北京警方查处了10余个“招工美容贷”诈骗团伙,刑拘123人,其中有63人是医疗美容机构工作人员。

前不久,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也审理了一起打着高薪招聘旗号的“医美贷”诈骗案。年轻女性“娜娜”(化名)在网上看到一家公司高薪招聘总经理秘书,发送简历之后,中介公司的“金总”约她面试,并且表示会安排她跟招聘的“王总”见面,如果应聘成功,月薪能达到6-8万元。

两天后,“王总”带着司机“赵俊”来了。之后,赵俊跟娜娜单独约见,说这个工作要出席很多商务活动,但是“王总”对她的长相有点不太满意,建议她去医美机构做医美整形,然后就可以安排工作了。看到娜娜的担心,“赵俊”还承诺,整形的费用后续能找公司给报销。

于是,“娜娜”就被带到了望京西园某医疗美容医院,“零首付、分期付款,轻松变美丽”的说辞就在那里等着她。等办完“医美贷”,做完整容手术,“娜娜”等来的消息却是“王总出车祸了,公司不招人了”,10多万元的“医美贷”也要她自己偿还。

据朝阳法院介绍,犯罪嫌疑人在2019年4月至10月间,虚构招聘高薪职位、入职需整形的事实,引导多名被害人前往望京西园某医疗美容医院,骗得人民币共计46.9万余元。

实际上,娜娜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仅此次案件中就有9名受害者,被同样的套路连哄带骗地办理了“医美贷”。这9人中,有8人学历在本科以下,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刚中专毕业。年轻、女性、受教育程度偏低、急于找工作,是这些受害者的共同特征。

“医美贷”转移到小城市,应整治“渠道医美”

对于层出不穷的“医美贷”乱象,已有许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在加大整治力度。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8部委发布《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应当谨慎开展“医美贷”——为切实防范“医美贷”的相关业务风险,引导就医者理性、审慎就医。

6月9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医疗美容相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倡议。倡议提出,金融机构不与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开展合作,不向任何不法医疗美容机构客户提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

8月11日,上交所、深交所已要求新挂牌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中,禁止新增“医美消费金融”相关资产入池,已发行的ABS产品不受影响。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因此叫停了和医美机构的合作。

此外,各地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监管措施。重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就要求辖内小贷公司,摸底上报医美领域的合作机构、在贷余额、综合年化利率、在贷户数、逾期90天金额、逾期90天户数等详细信息。浙江银保监局重申严禁银行机构与无贷款业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医美贷”业务,严厉打击涉及医疗美容行业“套路贷”的行为,加强对医美行业相关融资的风险管控,审慎把好准入关和贷后管理。

作为医美从业者,张军认为如今对“医美贷”的整治重点应该是各种诱导年轻人、帮医美机构、小贷机构获客的渠道,也就是业内俗称的“渠道医美”。热衷于做医美项目的年轻人,往往并不了解各种机构,而医美机构也难以直接触达消费者,线上线下的渠道商就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往往会为了高额回报,将年轻人引向“医美贷”。

“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的医美项目,对于一般人来说信用卡或者网贷都很难给出这样的额度,这样就滋生了‘美丽贷’的土壤。”据张军介绍,在单个“医美贷”案例中,“渠道医美”往往能分走将近一半的利润。“不整治的话,永远会有这个市场,而且客单价无法降下来。”因此,他认为如今“医美贷”领域最主要的危害在于不规范的借钱渠道,而不是“一刀切”地完全停掉。

盘和林指出,对于各种“医美贷”乱象监管层要主动出击,对于违法属高利贷性质,暴力催收、强制借贷、诱导消费的小额贷款企业要坚决给予打击,监管部门要针对性地出台更多规范,另外,要加大普法宣传,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者自己也要多个心眼,留存好证据,在维权时能提供支持。”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提醒,消费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时,应注意该机构是否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执业医师是否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等。特别是要谨慎选择美容网贷,理性评估风险,认清自身经济状况、还款能力,签订网贷合同时,不假手他人操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一些美容机构谎称低息甚至无息诱骗消费者“美容贷”
法治日报 2024-08-19
医美项目“盯”上年轻人 是谁在鼓吹“18岁就得抗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2023-12-09
北青快评 | 筑牢未成年人非必要医美的法治篱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5
北青快评 | 莫让“0息”美容贷成为校园贷“新马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07
“0息”美容贷 小心有“诈”
广州日报 2022-11-07
起底非法“医美贷”套路:求美者如何远离“骗贷”伤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2-03
“美容贷”变“纠纷债” 消费者屡屡被“套路”
经济日报 2021-10-05
“美容贷”变“纠纷债”:消费者屡屡被“套路”
经济日报 2021-10-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