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气韵生动、工韵兼全”的顾绣,参与了乾隆时期哪些重大历史活动?
档案春秋 2021-05-22 20:00

顾绣源自明代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它是江南唯一以家族姓氏冠名的绣艺流派。顾绣以书画名迹为蓝本,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观其作品,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刺绣极工,令同侪不能望见颜色,而被誉为南绣之冠。清代,顾绣不仅数度出现于帝王左右,且参与清宫对内、对外的重大国事活动,影响遍及清帝国内外。

被誉为“南绣之冠”的顾绣,素来有“画绣”的美誉。2014年,出席亚信峰会的国家领导人夫人在豫园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顾绣传承人就露了一手将一根丝线“劈”成240根用来绣画的绝活,令来宾们赞叹不已。其实,顾绣参与国家外交事宜早有先例,在清朝时期就在档案中有所记载。

清宫档案(尤其是造办处档案)是清宫各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其中就有顾绣参与乾隆朝重大国事活动的相关记载。在档案的记录中,顾绣服饰不仅于乾隆十年见于高宗登基十年典礼,更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时,在帝王的万寿盛典上身负重任,于一项重大外事活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乾隆五十五年的万寿圣典

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于雍正十三年(1735)即位,更年号乾隆。在乾隆皇帝执政的六十年间,康乾盛世达至顶峰。乾隆帝八十八岁过世后,依据生前行迹,清廷给予其具有表彰意义的谥号:(清)高宗。

自康熙以来,每岁临近帝王生日,朝廷内外都要忙碌地准备迎接“万寿节”。若遇帝王“周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甚至耄耋(八十到九十岁),更要举国兴办大型的“万寿圣典”。

康熙万寿盛典图卷(局部)

高宗八十岁之前,其母崇庆皇太后健在,乾隆先后为其举行了六旬、七旬、八旬万寿庆典;直至皇太后过世后的乾隆五十五年,高宗终于准备好迎接一次属于自己的八旬万寿圣典。

清代帝王对自己在有生之年享有隆重的万寿大典颇感自豪。那一年,群臣贡贺,番夷来朝;点景巍峨,华灯璀璨。而早在年前,“江南织造”已经开机专产,军机处、造办处也早就为万寿盛典的统筹、沟通而忙得不亦乐乎。

乾隆八十诞辰万寿圣典,除以举国庆祝为主题外,还是朝廷对外交往的平台。根据清廷安排,此次“万寿圣节”前后,高宗要在长达数十天的节庆时间里陆续接受国朝文武及海外来宾的觐见;届时,他还要以大国之君并万寿圣典主人的身份,对来宾进行恩赏。

乾隆八旬万寿盛典木刻版画

据“档案总汇”录载,该年正月初八,内阁大学士、总管内务府大臣和珅,为皇帝“万寿圣节”赏用项具奏:“拟赏安南国王阮光平……‘缂丝蟒衣二件(红地细立水),顾绣蟒衣一件(红缎地细立水),透纱蟒衣一件(寔地红纱细立水),纳纱蟒衣一件(直漏地红纱细立水)’……”高宗旨准照办。

和珅提案中的“顾绣”,正是万寿外交的亮点:蜚声海内的江南民间绣种,将分别以刺绣服饰、中国乾隆皇帝赏用等作为物质与精神载体,介入清廷的对外交往;它要去往的目的地,是时称“安南”的国度,地点约为当代越南。

向安南国王赏赐“顾绣”

顾绣发端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的上海县顾名世家族,以闺阁绣画为特色;明末时,即为海内所贵。崇祯末年至清初,顾名世曾孙女顾氏(张来妻)以“露香园顾绣”为号召,针黹营食,将闺阁绣画引申发展至服饰刺绣的领域,名声大噪。其服饰大类,时称“顾绣衣裙”,不仅是松江府特产,且商业和文化价值渐重于江南。

被称作顾绣的服饰刺绣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擘丝为缕。将一根绣线根据需要擘开为更细的丝缕应用,图像刻画精细,方便和色,且绣面平服;第二,针如毫。选用针眼细小的“牛毛针”,方便细密下针,绣面不露针眼;第三,写生如画。服饰刺绣的表现题材及表现方法类同于中国画对山水、鸟兽、花果等的描绘;第四,设色淡雅,多用间色;第五,根据需要,适当补绘。

清乾隆绿锻绣花卉纹锦袍

顾绣服饰引动江南服饰新的审美潮流,《乾隆江南通志》赞曰:松江府“衣冠文物蔚为江南之望”。

刺绣冠服向来是清廷赏用的重礼。其等级的区分,除了色彩、图案等方面的差别,绣工也是重要的考量。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以下简称“档案总汇”)记载,乾隆八十诞辰之万寿节前后,蒙古王公,朝鲜、琉球、缅甸等国使节,四川土司、哈萨克使团等均前来贺寿,但受乾隆赏用顾绣者,唯安南国王阮光平,原因何在?

根据史料分析,其一,新晋国王有故事。1787年,安南国王黎维祁被新崛起的阮光平(时名“阮惠”)赶出都城,逃亡清廷。1788年,清廷支持黎氏,并应其恳请,以“黎氏守藩奉贡百有余年”为由,出兵问罪阮氏并取得局部胜利。在两军持续对阵的1789年正月,阮氏强劲反攻,清军最后竟以数千人败亡终结。安南改朝换代,阮光平成为新晋国王。此时,距高宗八十寿辰仅剩十数个月的时间。

其二,乾隆皇帝冀望圆满。《清史稿》记载,阮光平晋国王后,积极沟通清廷,希望打破僵局;甚至派其侄子阮光显赍表入贡,恳请赏赐封号。阮光平表白说,自己与黎氏之争只是“蛮触(两个小国)自争,非敢抗中国”,且来年愿亲自到京师朝贡,希望得到清廷的册封。

阮惠遣侄阮光显入觐赐宴图(故宫博物院藏)

一番踯躅之后,现实的外交策略在清廷胜出。1789年5月,高宗放下先前收留被黜国王黎氏的尴尬,册封阮光平为安南国王。“统御中外”是康乾两代帝王的理想。当代学人认为,高宗后来对阮光平的厚待,可能是希望成就清王朝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不愿意周边再生风波。

阮光平愿意亲自进京朝贡,清廷自认为最终还是搞定了边陲。据“档案总汇”记,两国谈判后,高宗即开始着人创制《平定安南国战图》,册页六开,以留青史;再在武成殿张挂高一丈二尺八寸,宽一丈二尺六寸,可谓巨幅的绢质《平定安南国战图》对外宣传——乾隆圆满矣。

清人画《平定安南战图册》其一(故宫博物院藏)

其三,“顾绣”外交正当时。在万寿圣典上彰显本朝的“治国有成”,向为清康熙以来的清廷传统;另外,借此显示天朝上国的强盛国力与赫赫威严,亦有着重要的政治含义。因此,如何运用万寿圣节的外交平台,进一步稳固清廷与安南国的关系,成为乾隆班底接下来活动的重中之重。

为此,高宗允许阮光平进京的随行人数超过朝廷原有定规,并亲自操心其旅途安排、钱款来源、到京时日,当然,还有特别的赏用备办。

据《清宫热河档案》记载,此前安南特使阮光显赴京归国时过粤,曾表示“爱内地蟒袍华美,为生平所未见”;且先后在京城及湖北汉口置买后带回。

安南服饰向来遵从汉制,清廷群臣认为,此回“外藩羡慕中华黼黻,婉言声恳,当遂其所请……”其时,甚至有人猜度,阮光平或可以清制冠服朝宴,以显示对清廷的景仰。消息传至热河,高宗大悦;后来收到阮光平请织蟒衣式样的文件,清群臣才弄明白,阮光平要的仍是明式蟒衣,并无更改章服朝宴之意。

失望的同时,外交仍须进行。宫里各处合计后,乾隆决定,按清廷在京的演出机构“南府”的行头规矩做蟒袍,以戏衣的形制缂蟒、绣蟒。

选定了戏衣蟒袍的形制,以缂丝、顾绣、透纱、纳纱等不同技艺呈现,其中的顾绣不仅风格独特,且为江南独有;如此四大件赏用蟒袍送出,也可谓有礼、有利、有节。


明代蓝罗盘金绣蟒袍

阮光平在启程赴京途中,封长子阮光瓒为王位继承人。清廷闻讯,即请安南方面递送世子服装尺寸,并加急下单,要求“照前此备给阮光平顾绣、缂丝圆领各制办一份,务于七月初十日前送到热河行在,以便届期赏给,不可稍有迟误……”

最后,阮光平率领百把人的庞大队伍逶迤赴京,以致清宫档案那段日子的记录,满目是真金白银的大额开销;关键是此后的1792年,两国间议定安南贡期,改旧例为两年一贡,定四年一次遣使来朝。且当年九月,阮光平不幸病故,世子阮光瓒执掌国事;1793年正月,清廷再封阮光瓒为安南国王。

蟒袍绣制者探

关于乾隆五十五年顾绣蟒袍的绣制者,“档案总汇”记:“谨将南府行头进呈并开单恭呈御览。俟发下后交苏州织造徵瑞织办送京,届期备赏谨奏”。该批顾绣蟒袍的主要承办者显然为 “苏州织造”,至于最后绣制者为何方绣工,便无更详细记载了。

清初的苏州织造,本质上是清廷以苏州为集散地,聚苏、松、常三府的巨室充当机户而兴建起来的皇家御用织造机构。

清顺治初年,织造局建成时,清廷专派满人主管,虽号为“苏州织造”,但其中松江堂织机134架,占整个织造局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实为苏州织造的主力。

苏州织造府行宫图

其时的苏州织造,除织匠、染匠、车匠外,还设有绣匠、缝工、绘刻等职;三堂各以行会形式雇用民间工匠,以佥(众人)报形式,共同完成清廷造派。

康熙中期以后,苏州织造成为顾绣进入清宫的特别渠道。其时,织造局以“领机给贴”、“买丝招匠”招募制替代佥报制,采办、工具、机工报酬、运费都由苏、沪等地税粮中支拨开报;织局选定领机机户,备好材料,责令机户雇募工匠进局织造,成品由机户负责交还织局,再以织造局的名义上供朝廷。织造局遇到传造数量少,且并不常举的项目,还会择选特定匠户轮流值班(“轮值”);在辅助工序,还可以“遇工雇募”(“承值”)。

基于织造局的体制及制度原则,冠以“苏州织造”的顾绣,唯一来源便是“苏松常”一带成熟的顾绣产区。

据《乾隆江南通志》,常州府无刺绣特产,苏州府刺绣特产为“绣绒”,唯松江府,特产“顾绣”。

顾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故宫博物院藏)

再据乾隆前后苏州地区的地方志,其府志,以及吴县、吴江、震泽、长洲、浒墅关、光福等地的方志均无顾绣记载,刺绣记载也很少见。

清初至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松江府顾绣持续生产,且连续见载于府志及上海、娄县等地方志,其中《乾隆上海县志》记,“顾氏露香园组绣之巧”“他处所无”。

成本与地方特色,是清廷御用织造的基本运作原则。遇有清宫顾绣造派,唯松江府工匠可以召之即来。遇有顾绣产品需求,唯松江府可为江南各地市场提供货源。如此,乾隆十年帝王吉礼服饰,五十五年顾绣蟒袍服饰的作者,舍松江府的顾绣大匠而其谁?

乾隆时期,顾绣不仅通过民间收藏渠道走出松江府,在江南名声大噪,为皇室所闻,且经帝王钦点数度进入清宫。顾绣以其风格精雅,品格遗世独立,不仅有绣画为江南士大夫所赏识,其服饰刺绣也声闻江南,并受到皇室的青睐和敬重。

顾绣进入清宫后,对皇室审美倾向产生了影响,乾隆十年以后,高宗更重织绣的精细之美,常以“往细致里做”、“不可糙了”作旨,对刺绣御造提出严格要求。在高宗执政后期,原以旗人为主要绣工来源,以相对粗犷为绣品风格特色的造办处“绣作”,也因顾绣及江南织造的介入而愈趋边缘化。

古代,皇室的重视对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清代康乾时期,皇室对顾绣的重视,与松江府顾绣的兴盛遥相呼应,皇室对精细刺绣风格的推崇和喜爱,对此后顾绣仿作的流行,以及后世“南绣”的茁壮成长,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科普|北京版的“兰花花”:《探清水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15
17米孤本“缂丝之王”领衔 看看乾隆皇帝的“魏晋风度”
上观新闻 2021-05-10
历史|吕思勉:清朝的中衰,始于乾隆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10-11
科普|历史上真的有“香妃”吗?
凤凰网读书 2020-04-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