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让我们感到悲伤,并不是要时时刻刻保持悲伤
◎闫晗
工作后回故乡的机会越来越少,回去之前,早早列好了此行的心愿清单,其一就是,去奶奶的墓地探望一下,跟她说说话。
奶奶已经去世10年了,我却从未萌生过迫切的想要跟她说点什么的愿望。由于修火车站的缘故,前年村里的墓地被搬迁到邻村的山里,奶奶的也在那里,但我从未去看过,也没有人要求哪怕是提起要我去。
生前尽了孝道就可以,身后的一切都不重要,我爸妈一直那么认为。
奶奶过世的时候我正在读大三,家里人甚至都没有告诉我,或许是觉得说了也没有用。暑假时我见过她,那个夏天,她一直喜欢穿一件大红色的短袖衫,胸前有两个很萌的小口袋。我妈说,你奶奶那么疼爱你,到临终时却没有提起你,谁也没提,就走了。
这些年,我偶尔会想起她,也仅仅是想起,因为早已习惯一年仅仅见她两三次,而且很快就离开。她并不总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与年轻的我正在追求的事物联系得不怎么密切,因而显得模糊,缺失了也不觉得太突兀。
当我的脚步慢下来的时候,回头看看,突然开始猛烈地惦念她,像打开了保险柜却发现珍藏的古董碎掉一般。我还没来得及为她做些什么,而且生死相隔时,我们都没有好好作别过。
那天是我爸陪我去的。公墓前有个焚化炉,若想烧纸,要去焚化炉烧。
小时候,我路经墓地看见石碑的时候总是心生恐惧,联想起爷爷讲的鬼故事。而现在,30岁的我在暖阳下走进公墓,只觉得安静祥和,仿佛探望亲友——的确,这里睡着一些我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村里人,还有我亲爱的奶奶。
不管奶奶能否听到,我都要告诉她,我很想她,很想她还在,想她还盘腿坐在炕头上跟我说话。如果还能在小炕桌上和爷爷一起喝杯温好的白酒就更好了。我还想带她四处转转,只要是她想去的地方,哪儿都可以……你不是说过想去北京吗?那时候,我只认为是个玩笑。那时候,北京对我们来说,遥远而陌生。
可是,都来不及了。那么,就让我告诉你,我还记着你,喜欢你,想念你吧。
奶奶的石碑在角落里,旁边生长着一棵柏树,碑上刻有儿孙的名字,自然也有我的。我并不好意思大声说话,怕打破了周围严肃的寂静,只在内心碎碎念,上演着自己的戏码。
这时,公墓里又来了一些人,也是奶奶村里的人,我爸跟他们寒暄着。被探望的那个大伯,去世一周年了,他的女儿和兄弟姊妹都来祭奠。我爸感慨地说,去年还听说他在住院,时间过得真快。
子欲养而亲不待,生命如此脆弱而无常。
表嫂的妈妈被查出癌症晚期,已经没有多少时日,表哥表嫂求医问药照顾病人忙得团团转。侄女暑假在家无聊,想让爸妈陪她去看电影,忙得有些焦躁的表哥便呵斥她不懂事:你姥姥都快没了,你还有心思看电影!
我觉得12岁的侄女还不懂得死亡意味着什么,就像当年的我一样,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即便什么都不做,在他人眼里也难免显得寡情。躲避沉重与苦难,也是人类的本能。
我很少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悲伤。妈妈说我有时心很硬。其实并不是这样,我的同理心常常使我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对于别人大肆宣泄的痛苦,我担心把自己淹没,甚至崩坏。所以并不愿意接近紧紧拽着痛苦不放一直保持哀戚面貌的人,也克制着自己的悲伤。
其实有些事让我们感到悲伤,并不是要时时刻刻保持悲伤,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强面对,快乐生活。
没有人能替别人成长,也没有人能替别人感悟人生,有一天,侄女会有她自己的解读,或许也会想要一次发自内心的探望。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