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议把“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基层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新时代的枫桥经验,矛盾溯源、多元调解、人民主体参与等成为其鲜明的特点;而在搭建“四梁八柱”的北京基层治理体系中,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通过对众多实践案例的梳理发现,从小切口解决民生“痛点”出发,通过向街道下沉和赋权、让群众共同参与协商共治,以“眼睛向下,力争上游”的工作方式,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矛盾预见、矛盾化解、矛盾处置的基层治理机制,并且正在实践中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套制度的最终目标,是补齐民生短板,换来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部分 矛盾预见制:慧眼预见“痛点”在 矛盾未成型时抓
基本涵义
矛盾预见制是指在基层治理中,各类矛盾尚处于隐患阶段时就及时预见其可能性、爆发期与危害性,使矛盾完全消解在隐患期的一种制度安排。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这种制度对应着不同的实践举措。
制度综述
“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矛盾的预见制度,就是要在矛盾还未产生之前先行介入,牢牢掌握主动权。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在梳理采访中发现,在首都的基层社会治理的前端环节中,很多案例都蕴含着这一朴素的智慧。
矛盾预见制始于“网格化”。如果对矛盾的预见制追根溯源,应该说是源于北京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探索。早在2004年,东城区实施了万米单元网格管理,将路名牌、井盖、垃圾站等16万余个城市部件按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并为每个部件编了一个8位代码。如有居民举报,只需说出这些城市部件的地理位置,监督中心即可指派相关人员到现场处理。2010年,东城、朝阳、顺义全面开展网格化试点,到2018年底,全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已经实现16区全覆盖。网格化为矛盾预见制初步奠定了管理基础。
设立“街巷长”使矛盾预见制趋于成型。网格化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而全”,随着2017年街巷长和小巷管家的出现,将责任落实到人,使基层治理变得“精而深”。2017年3月,北京市委主要领导在对“城市病”集中的背街小巷明察暗访之后,提出建立“街长”“巷长”制度。街巷长由街道、社区负责人担任,在定期巡视街巷过程中,及时对街巷存在的问题进行决策、协调并监督整改,实现责任到人。同年4月,东城区龙潭街道首创“小巷管家”制度,由辖区居民担任,辅助街巷长开展街巷治理。“小巷管家”的出现,既是一种基层的首创,又为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基层自治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北京各类居民自治主体近两三年来应运而生。
从网格化管理到街巷长、小巷管家,这种点面结合、纵深发展的体系,在为基层治理中的预见矛盾并提前解决矛盾创造了必要条件。街巷长特别是小巷管家对街巷熟、人头清,所以对日常的大小矛盾的“苗头”摸得准、抓得稳,一方面做到露头就打;另一方面,还可提供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解决方案。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发现,在基层实践端,矛盾的预见方式百花齐放,不仅充满了智慧,更是彰显了首都基层治理方式的“绣花功”:有西城西长安街街道用大数据助力化解堂子胡同停车拥堵,有朝阳区八里庄街道老旧小区试点物业服务先尝后买避免纠纷,有怀柔驻村干部主动吹哨提前消除小区环境隐患……这些基层治理实践的本质正在于:慧眼看出“痛点”在,矛盾未成型时抓。
案例一
胡同治理:“大数据”助力堂子胡同疏堵
在基层治理中,“大数据”的应用让基层治理者们有了一双慧眼,对许多即将产生的矛盾问题有了预判,从而从“全响应”优化为“前响应”。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的全响应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挥分中心有个大数据平台,囊括了各区域停车位配给、西单商业街人流情况等信息。辖区内“人、地、事、物”等数据都录入在一张通过实景拍摄后制成的数字地图上,有效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汇聚和动态监管。2014年投入使用后,在信息管理、业务受理、人流预警、图像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单堂子胡同,曾经是较堵的一条街。2018年4月初,街道办事处在大数据平台热力图上发现西单地区的堂子胡同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特别是到了用餐高峰时段和周末。拥堵原因在于这条街有很多外卖餐馆,100多辆外卖送餐车 “叉”在一起,如果不及时疏堵,很容易发生剐蹭和人员摩擦。根据大数据预判,4月10日,街道就为外卖、快递等电动车划出专用停车位,人车一旦各行其道,不再交叉混行,交通环境立刻得到显著改善。 据了解,通过大数据平台,西长安街街道的不少难心事得以前置解决,像2017年,根据大数据平台掌握的实有人口和户籍人口信息;通过热力图表预测未来两年0-3岁幼儿的入园需求,开始提前选址建设幼儿园。
治理流程:
大数据平台热力图告警→通报相关部门→大数据分析、调研告警原因→给出解决问题具体措施→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进一步监控→出现问题再通过各部门微信群发布指令予以解决
案例二
社区治理:物业“先尝后买”避免矛盾
针对老旧小区物业“失管”问题,朝阳区八里庄街道于2019年1月开始在下辖的4个社区试点引入物业免费试运行,让居民“先尝后买”。八里庄街道办城管办副科长于焘介绍,当时居民先“尝”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保”,即“保洁、保绿、保停、保安”,基本覆盖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区域卫生、小区绿化、停车管理、小区治安等项目。此外,有的小区物业还结合自身特点提供部分上门服务项目。
于焘介绍,在整个过程中,前期社区会征求居民意见,提供大家认为靠谱的物业公司备选,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确定是否接纳物业公司进驻。物业公司进驻后,先提供免费的服务让居民“尝鲜”,大部分社区在物业公司进驻两三个月后,入户征求居民意见,决定是否同意物业公司转为正常收费运行,“我们要求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同意就行,实际上基本都超过了80%”。通过分批次推进,在实行物业服务“先尝后买”的十几个小区中,绝大部分小区都在“先尝”两三个月后进入收费服务阶段。首批试点小区进入收费阶段已经一年多,“可以说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了”。
于焘认为,这种“先尝后买”模式,一是让居民有了物业服务的概念,看到了物业服务内容和带来的好处;二是居民对物业服务的成本心里有数,价格提前公示,接受起来更容易,也避免了矛盾的产生。
治理流程:
就辖区内相关问题与民共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尝试性服务、收集居民满意度→分析居民各类相关建议和意见→逐步扩大服务范围
案例三
村镇治理:驻村干部走访及时对隐患吹哨
2020年6月,怀柔区包村干部王瑞良、姜林红在日常走访雁栖镇柏泉社区时发现,该社区的栖美园小区存在墙体外立面脱落、裸露钢筋的问题,他们进一步观察发现,有些楼门的空调外挂机百叶窗也有脱落迹象。二人立刻意识到,如果不对楼栋及小区环境进行整治,这些安全隐患将酿成大患,甚至威胁居民生命。他们迅速将收集到的问题线索第一时间向镇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反馈,提前对隐患“吹哨”。
栖美园小区是一个建于2005年的老小区,小区中有8栋楼宇,1300余名居住人口。镇领导了解情况后,立即召开会议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明确责任主体,明晰任务分工。不到一周时间,雁栖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副书记、柏泉社区党支部书记以及长城伟业公司负责人就来到现场办公,当场“拍板”维修方案。随后,长城伟业公司向区政府递交资金申请报告,获批了小区维修基金。
2020年10月,栖美园小区维修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粉刷单元门,翻新社区停车场、甬路,补修墙体外墙,更换空调外挂机百叶窗……11月15日,一个个维修项目相继报结,该项目正式完工,小区人居环境得以全面提升。
在这个案例中,驻村干部走访排查成为及时解决隐患的关键点。
治理流程:
包村干部日常巡查发现隐患→向镇里反映→镇领导明确主体责任→与分管单位多方沟通→解决资金等各类问题
案例四
区级治理:提前修缮千余漏雨户
2017年,北京共经历了5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最长的一次持续了66个小时。那一年,大兴几乎每个街道都有社区的维修热线因漏雨而占线。其实,大兴的老旧小区的顶层和平房区漏雨问题已经绝非个例。
一套全新的应急管理流程,成为大兴雨季来临前“未雨绸缪”的重要手段。2018年5月,雨季来临前,大兴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在“接诉即办”调度指挥系统平台中,以“房屋漏雨”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两年来未解决的1760件相关居民诉求全部提取出来进行预判、分析,最终“锁定”了1076户漏雨隐患点位,并形成专报于当年5月底报区政府。
这份“诉求”引起了区长王有国的注意,亲自督办。在全区重点工作基础联席会上,他“点名”各个单位“一把手”要联合参与专项治理工作小组。随后一个月的时间,区住建委、区财政局、区城管局、街道等纷纷各就其位“补短板”。6月底,1076户漏雨隐患房屋的问题全部解决。2018年整个汛期,通过12345热线反映大兴区房屋漏雨问题较2017年同期下降79.84%。2019和2020年的雨季,房屋漏雨诉求率仍在逐年递减,该区还建立“回头看”机制,每年雨季来临前,对既往居民反映过的房屋漏雨进行复查。
治理流程:
大兴相关区级部门合署办公→进行数据整合、分析,提前风险预判→“派件”处理,高频诉求和突出问题向区政府呈报→书记、区长直接向镇街主要负责人交办→问题解决→回访复查,巩固成果
供图/朝阳区八里庄街道 怀柔区雁栖镇 大兴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林艳 李泽伟 蒋若静 王斌 解丽 武文娟 蒲长廷 刘婧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