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顺义区李桥镇南庄头村一处蓝色围挡内,挖掘机、运输机机声隆隆,十几名施工人员紧张有序的忙碌着,有的推土、有的挖沟、有的测量划线。这里将要上演一场小微水体“变身记”——臭水坑变身湿地景观公园。
“以前这里是两处坑塘,因雨水长期积存且混有污水导致水质变差,不时泛着臭味,成为问题小微水体,给附近居民带来了很大困扰。”李桥镇河长办负责人吕爱超介绍说,“为彻底消除小微水体问题,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场所,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对这两处纳污坑塘进行提升改造,在充分保留原有地貌、水系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栽种景观植物等措施,在坑塘原址上建起两座具有生态、景观功能的湿地公园。”
“以前这大坑垃圾多,臭气熏天,夏天蚊虫也多,别说在这遛弯了,住这附近就脑袋疼。真建成这样,那可太好了,就跟城里公园一样,以后可以约着老姐妹家门口遛弯了。”看到项目效果图,家住附近的李大妈期待地说。
据介绍,两处坑塘总占地面积6719平方米,目前项目提升工程已进场施工,坑内沟槽已开挖完毕,正在建设坑底挡墙,预计10月底完成建设。
这里只是顺义区深入推进河长制,强化小微水体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
2019年3月27日,顺义区从解决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小微水体环境问题开始,对全区小微水体实施专项整治攻坚行动,重点整治沟道、小流域、马路边沟、街面边沟、房前屋后、农村村域内沟渠、坑塘、公园池塘等小微水体环境问题。2019年5月,通过全面筛查、系统摸底,该区建立了小微水体动态台账,完善了“整治、验收、销账”程序。结合各处小微水体实际,按照“无垃圾渣土、无集中漂浮物、无污水排入、无异味、无违法建设”的五无标准,通过临时措施与长期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分类施策,拉条挂账、逐个销号,推进问题小微水体动态清零。截至目前,顺义区共核查、梳理、上账小微水体555处,通过建设储水池(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实施污水外运集中处理、清淤、截污纳管、原位处理等措施已完成整治并销账530处。
同时,为确保整治见长效,整治后小微水体环境问题不反弹,新增小微水体及时发现、及时消除,顺义区从2019年6月起,将上账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河长制考核,按照“五无”标准实现常态化管护,每月通报巡查发现和整改问题情况,督促责任部门强化小微水体环境改善;同时将存在问题的小微水体在顺义网城以《顺义区小微水体治理名单公示》形式对外公布,强化社会监督。
除此之外,为强化小微水体水环境管护,顺义区还专门针对重点类型小微水体开展专项整治。区河长制办公室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公路分局等多部门联合,按照“属地承担主体责任、部门牵头开展分管领域整治工作”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对利用公路雨水边沟排放污水实施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排查建账、分类整治、执法监督、核查管护等措施,从源头上解决公路雨水边沟排污现象,累计消除公路雨水边沟排放污水情况77处。
下一步,顺义区将继续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按照污水、垃圾、畜禽粪污、水产养殖污染、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户厕改造、土地整理、小微湿地等协同推进的原则,根据小微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持续开展农村小微水体整治工作。建立、完善农村小微水体长效管护机制,强化日常巡查、管护,持续改善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升百姓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源:顺义水务
编辑/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