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白色防护服紧紧包裹起来的十余位海关关员,每一位都在胸前写了四个大字:“欢迎回家”,旁边还画了一个“爱心”符号。
这里是位于长江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22日早晨,一队“全副武装”的海关关员,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对两艘来自南极大陆的轮船及其上面的船员和乘客实施入境检疫。
这两艘船就是“雪龙”号和“雪龙2”号――刚刚执行完成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胜利归来。船上,共有船员和科考队员186人。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以这种方式迎接南极科考队回家,无论海关还是科考队,都是第一次。这是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需要,也体现了海关人的温度――以周到的呵护,欢迎‘雪龙’回家。”上海海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周浩对新华社记者说。
据周浩介绍,“雪龙”号和“雪龙2”号去年10月前往南极科考,迄今已近半年,其间正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按照海关总署和上海市联防联控机制要求,所有入境人员需进行核验健康申明卡、开展体温检测、流调排查以及样本核酸检测。早在半个多月前,浦东海关即负责与两艘“雪龙”号沟通,要求其在抵港入境前14天,每日两次对船员、科考队员开展体温监测并做好记录,如发现健康异常情况马上报告。
“虽然通报正常,但海关仍需按照规定实施登临检疫。”周浩说。
记者身穿防护服,跟随海关和边检关员走上“雪龙”号舷梯。不一会儿,船上的餐厅、走廊、活动室就被布置成实施体温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的临时工作间。海关关员要求密闭的船内空间尽量开窗通风,船员和科考队员须走单向通道,避免因聚集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风险。
34岁的副水手长何群,已四次参加南极科考。他告诉新华社记者,虽远在南极,但对近期全球疫情变化尤其是国内疫情防控依然关注。“随船医生已为我们普及了一些防疫知识,轮船在靠港前进行了全面清扫和消杀,现在海关和边检关员又严格检疫,我们感到安心、放心”。
39岁的科考队员崔祥斌从事航空科学观测,已6次参加南极科考。他原本乘飞机结束此次南极科考回国,没想到行程被疫情打乱了。“过去,我们回到上海的基地码头,都会有鲜花、气球和掌声,一些队员的家属还会来码头迎接。这次虽然完全不同,但我感觉到许多来自国内各方的细心呵护。”
在作为采样间的船员活动室,记者看到多种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及灾难逃生自救的图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一位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的医生主动为记者解惑:“这些书都是我们最新编写出版的,今天刚刚带上船,供队员和船员们阅读。”
正在带领4名护士采样的这位医生,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他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东方医院多次派遣医生参加南极科考并担任随船医生,还设立了国家极地考察医学技术服务与研究中心。
“我本人是国家极地考察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此次上船,我们不仅负责采样,也希望在当前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实地考察科考船防疫工作,思考长期漂泊在外的科考船如何更有效保障队员和船员健康安全,进而探索极地医学的长远发展。”64岁的刘中民说。
细致的登临检疫还在进行。码头上,极地考察基地的后勤保障部门开始为两艘“雪龙”号补给,有鲜嫩的草莓、黄瓜,有当季的春笋、小龙虾,还有整扇的猪肉……虽然科考队员和船员们尚不能立刻上岸,但来自“家”的温暖已近,“家”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文/吴宇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