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中暴露的3个原生家庭问题,也许你的孩子正在经历
永威禾园教育 2019-04-01 09:52

承包观众3月份一整月视线的《都挺好》迎来了大结局,作为一部国产剧,《都挺好》凭借对原生家庭问题的成功塑造,再一次将国产家庭剧推上了新的高度,豆瓣评分居高不下,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同时,新一波关于原生家庭如何相处的讨论,也在全网形成了热度很高的话题现象。

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大多数人,都受过像剧中一样的,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大多数人在看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拿剧中的人物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做对比,换言之,很多人把剧中人物看成了自己在家庭中的缩影。

01《都挺好》为什么会火?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曾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就像苏明玉因为母亲重男轻女的观念,从而在家庭中遭受到众多不公正对待而和家庭决裂的情况一样,苏明玉遭受到的这种伤害其实在母亲赵美兰身上早有定论。

在原著小说中,苏母赵美兰其实也是重男轻女观念的受害者,在赵美兰年轻的时候,父母为了帮助赵美兰的哥哥解决城市户口,而把赵美兰强推给了“窝囊废”苏大强。

换言之,赵美兰的存在,就是为自己哥哥的前途铺路,是哥哥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不幸的是,经历失败婚姻的赵美兰,最后从被害者变为了加害者,如果不是苏明玉最终选择跳出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可能人生前程也就此断送,即使如此,我们从苏明玉身上还是多少能看到一些苏母强势、独立的影子。

《都挺好》制片人侯鸿亮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总要自己拿回来”。的确如此,很多人从原生家庭遭受的伤害,也只能凭借自己去抗争,去修正自己的人生,如果拿不回来,后果可想而知。这也是在告诉所有父母,即使自己的人生已经遭受过伤害,也要竭尽所能的避免孩子遭受自己人生所经历的覆辙。

除了重男轻女的观念,《都挺好》还诠释了众多原生家庭中所可能存在的问题,而其中关于妈宝男的问题,就非常值得父母深思。

02

妈宝男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为占用家中资源最多,在母亲的娇生惯养中长大的苏明成,最终成为了典型的妈宝男,可悲的是,对于自己妈宝男的属性,明成并不自知,还极其好面子,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妈宝男,不惜到处借钱搞不靠谱的投资,直至最终一败涂地才幡然醒悟。

作为成年人,苏明成幼稚到了极致的思维方式,让他不仅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具备规划的能力,而且还习惯将未来寄希望于别人的提携——“说不定发达了”。

虽然苏明城最终悔过自新,也渐渐学会了长大,但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失去母亲、离婚、投资失败、和领导闹翻、失去房车,代价显然过于巨大,而这一切,我们很难说和苏母从小对他的娇生惯养没有关系。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家为何会伤人》中提到: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夫妻关系一定是摆在首位的,而不是在有了孩子以后,把孩子放在首位。作为父母,可以关心孩子,也可以引导孩子,但是不要试图去控制孩子、不要过分依恋孩子,也不要用溺爱惯养孩子,因为孩子总有一天要单独成立家庭。

在成年以后,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和父母的分离,他的成长过程就要继续延长,付出的代价也将更加巨大。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放弃对孩子的娇生惯养,和孩子保持应有的距离,才是终止这种看似是爱,实则是隐性伤害的一个开始。

03

丧偶式育儿,让原生家庭关系走向冰点

回到承包了《都挺好》整部剧情主线的苏大强身上,这个由演员倪大红塑造的“作妖父亲”,是不是看起来让人感觉特别熟悉?

也许不是每个父亲都像苏大强一样能作妖,但父亲缺席孩子成长的过程,在很多中国家庭中都存在着,由此在家庭教育上也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名词——丧偶式育儿。

懦弱的中年男人苏大强,几乎缺席了三个孩子人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他最经典的动作,就是在家庭爆发问题的时候“面壁思过”“躲在角落”。即使在一家吃饭的过程中,给女儿苏明玉夹一个鸡腿,也是最终在经历了颤颤巍巍后又缩了回去,这也导致在苏母近乎“残忍”的家庭教育方式中,苏明玉至始至终没有感受到丝毫来自家庭的温暖,从而走向了仇视家庭的道路。

作为父亲,苏大强本应该在苏母错误的家庭教育中起到一个拨乱反正的作用,但性格上的懦弱和责任感的缺失,让他成为了所有人眼中一个失败的父亲。

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说过,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也强调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如果父亲不能充当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角,如果家庭关系最终走向冰点,作为父亲无疑是具有巨大的责任的。

因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是否和谐,苏明玉式的悲剧是否会出现。

很多人都经历或遭受过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在成人为人父母以后,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甚至可能会在家庭教育中被延续到下一代。

因此,如何将这种可能会延续的原生家庭伤害扼杀在萌芽中,是避免苏式悲剧出现在自己的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实现自我独立,也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苏母看似对苏明成无微不至的关怀,恰恰是苏明成在成人以后无法正常独立生活的重要诱因。

有研究表明,和孩子保持一定空间上的距离能够实现孩子和父母关系上共同的转变,也会减少彼此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依赖,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己对孩子的操控感,从而减少让孩子经受以爱为名义实则是“伤害”的可能性。

而苏母如果在明成儿时就有意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学会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开,从事一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不仅能避免过度关注明成造成其妈宝属性,也能避免明玉无法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度。

在不溺爱、不放纵中找出一个平衡点,实现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相互独立,才是对自己和孩子人生最大的负责。

二、避免在家庭教育上的过度补偿,打破固有观念

把“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什么”这句话延伸到家庭教育上就是,在童年越缺少什么,就越试图在孩子身上找回来。

这种在童年经历中形成的固有观念,会造成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面被蒙蔽双眼,从而过度的给予可能只是自己需要而孩子并不需要的东西。

苏母没有从原生家庭的悲剧中走出来,最终选择妥协,又造成了明玉式的悲剧,而明玉通过努力抗争减少了原生家庭伤害带给自己的影响,让我们知道,原生家庭的固有观念并不是不能够被打破。

面对孩子对自己教育方式的抗拒,作为父母最需要的,就是停下来进行一场深入的自我辩论,从而找到自己从童年经历中形成的固有观念,去打破这种固有观念,会让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面避免出现对自己缺失童年的过度补偿。

从都挺不好渐渐转变为《都挺好》,这部被舆论推向高潮的电视剧最终迎来了一个还算圆满的结局,这部让众多观众边气边看的家庭剧,之所以引起这种来自社会性的关注,或许正是因为剧中给出了一种让人直面不堪生活的机会和勇气。

《都挺好》虽然全程都在揭示着接近残忍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但最终彼此间的形成的谅解却是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结局,没有苦大仇深,没有恩怨情仇,所有的一切最后只能化作一句「都挺好」。最后,也祝愿每个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的人,最终都能原谅自己,原谅家人,拥有与苦难和解的勇气。

编辑/季飞

相关阅读
《恋爱兄妹》,当恋综走进中国式“原生家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27
生活|更新家庭教育互动模式,这将是你一生的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5
“孩子有问题百分百是家长的问题”暴露了什么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4
别让孩子当“夹心人”!“问题家长”要补上依法带娃课
北京晚报 2023-05-26
哪些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中国教育报 2021-10-24
影视|《乔家的儿女》大结局:你总要试着与原生家庭和解
夏与至 2021-09-12
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成长
光明日报 2021-08-25
庆“六一”“童心向党”北京家庭教育主题培育实践活动举办
人民网-北京频道 2021-05-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