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近40位顶尖科学家齐聚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 丘成桐:上海要打造基础研究世界重镇
解放日报 2023-07-25 07:11

24日,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在上海开幕,包括三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近40位顶尖科学家齐聚上海,共同探讨“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

开幕式上,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谈了数学与物理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的价值,以及对基础研究政策和环境的看法。他表示,上海要打造成基础研究尤其是数学研究的世界重镇。“打造数学研究重镇,不能只盯着数学的应用领域,更要推动数学本身的基础研究。没有数论、代数、几何等数学基础的强势,应用是做不出来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也需要两个学科都很强,这样才能交叉出成果。”

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丘成桐是获得这一奖项的首位华人数学家。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是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以他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上海的基础研究,丘成桐认为,长三角既有数学研究的历史沉淀,也有如今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应该吸引集聚来自中国乃至全球最好的学者和学生。“基础研究的关键是人才引入。”丘成桐说,上海要积极打造适合做学问的环境,让学者能发挥所长。

在丘成桐看来,科学的应用价值是建立在基础科学本身之上的,如果数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不加强,没有弄明白科技问题的底层科学原理,那么如今越来越重要的学科交叉就会缺乏后劲。只有当两个学科都有很强的理论储备,交叉后才能产生丰硕的成果。

他表示,数学是学科交叉的重要基础。数学与物理学有很长的交叉历史,催生了数学物理这门交叉学科。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弦理论……很多物理学分支都有数学家投身其中,为探索新的理论提供数学支撑。在提供支撑的同时,数学家们也受到物理学发展的刺激,根据物理学家的科研需求完成了很多重要工作,为数学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知识。

人工智能也离不开“数学家的帮忙”。丘成桐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近年来虽然日新月异,但很多基本原理还没完全搞清楚,比如神经网络、大模型是如何运行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黑箱”状态。科学家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黑箱”输出的结果,而是要弄清其运行机制,这样才能让AI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更大发展,也更安全可靠。

“数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要相互帮忙。”丘成桐说,举办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的一大价值,就是搭建数学家和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专家交流的高端平台,促进更多的跨学科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上海数学中心主任李骏在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间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上海在数学、物理、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前沿科研力量,这一以“基础科学”为关键词的论坛在上海举行,许多在上海工作的基础科学领域科学家得以参会,其本身就很有意义。

作为数学家,李骏的研究方向是“代数几何”。在数学家的世界,直觉很重要,他告诉记者,最近有一些灵感不断地在闪现,但还有待验证,至于最后能不能派上用场,现在并不知道。这正是基础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魅力所在。

副市长刘多、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在开幕式上致辞。

文/俞陶然 黄海华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清华大学研讨数学与物理前沿课题
新华网 2024-04-10
丘成桐有新职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3
61项大奖揭晓 2023丘成桐中学科学奖颁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4
丘成桐等7位科学家获颁2023年度邵逸夫奖
新华社 2023-11-13
中国青少年与世界顶尖科学家“面对面”
中国青年报 2023-07-25
最新评论